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音乐小课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动画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贯穿于整部动画作品之中,对整部动画作品有着重要作用的音乐。动画音乐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欣赏音乐作品,体会音乐的内涵,来实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教师对音乐的教学应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欣赏动画音乐时,先向学生讲述动画中故事的的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观看动画片段,让他们对音乐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让学生不看动画的画面,只听声音,告诉学生们在听的同时,注意音乐的节奏、快慢、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听完之后让学生讲述音乐中有哪些表现要素。学生知道了这些表现要素之后,让学生重新观看动画片段。结束欣赏之后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看到生动的画面的同时,也被美妙的音乐吸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创设环境,让小学生们进行动画音乐的欣赏。教师在让学生观看动画片段的同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葫芦兄弟》 中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去欣赏其中的音乐。通过对动画音乐的欣赏,学生会主动感受音乐的美,体会音乐的独特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二、分析动画音乐,把握教学内涵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心。他们非常喜欢有动感、色彩感强的画面,愿意接受节奏轻快、优美的音乐旋律。可是小学生年龄小,对音乐的理解程度还不到位。有的动画音乐比较有特点,有象征意义,动画人物的特点更容易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动画音乐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情感,也有利于小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引导学生听里面的音乐,给学生讲授其中的音乐知识。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的课堂内容得到了丰富,学生也学到了音乐知识。
教师注意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把握动画音乐的内涵。小学生很熟悉动画片中的歌曲和音乐。所以,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在学生听音乐的同时,注意引导小学生体会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动画音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小学 生学到了丰富的音乐知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播放《小鲤鱼历险记》中的歌曲,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你觉得这首歌曲的那部分比较精彩,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歌曲的内涵。这样,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融合动画音乐,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23-02
新课程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展示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表面看来音乐课堂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各种知识、各种手段、各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堂的冲击又把音乐课带到了另一个尴尬的境地:音乐本身游离在音乐课堂之外,音乐课变得杂而不纯,因此,我们的音乐课需要“提纯”。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给音乐课“提纯”的几点看法。
一、将知识、技能学习和教学活动巧妙融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如同游戏的活动。”所以,只有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跟音乐教学活动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音乐知识与技能,既不影响课堂效果,又能增加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深圳特级教师张鹃老师曾为我们展示过一节名为《这是什么》的优质课。一开始,张老师就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学生根据教师演唱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听到高音手向上举,听到低音蹲下去。这样,通过参与游戏,学生轻松建立了音的高低概念。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后面的教学难点很快迎刃而解,学生能自己发现歌曲一二句结尾,旋律高低不同。随后张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模仿不同的钟走路的活动,解决了节奏和时值的长短等问题,接着听音乐踏步活动跟音乐强弱知识的学习融入在一起。
在音乐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启发儿童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让儿童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等游戏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音乐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音乐性。
二、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
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为课堂设计问题,例如设置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老师唱的第一遍与第二遍有什么不同?你听听3拍子中哪一拍最强?你从刚刚播放的音乐听到的哪句最特别?……这样的问题,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聆听音乐上,引导学生用耳朵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先关注音乐的本身,再产生对音乐的体验、想象、理解,并进一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得到提高。相反,如果从别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如:歌曲里写了什么?(部分同学可能只关注文字)图片中出现了什么?看了这个动画你们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就可能降低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听过一节一年级音乐课《在农场里》,教师最初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里面是农场的各种小动物。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播放着《在农场里》的音乐。听完音乐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一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看到了好多动物”“我看到了鸡”“我看到了”……这时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回答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看到的鸭子跟我老家的鸭子有点不一样”,很明显学生关注的是图片而非音乐。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说出动物的名称再说动物的叫声,但由于是从看的角度设计问题,不自觉的将音乐变成了背景。一个问题创设不当就让音乐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了,但如果从听的角度出发把问题换成“你听到歌曲里出现了哪些动物?”,估计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所以,音乐课堂提问应多从聆听的角度出发突显音乐本体,使音乐课更具音乐性。
三、用规范的音乐专用语言突出学科特点
音乐专用语言包括指挥手势、打手号、节奏符号、音乐术语等很多内容。现在,上课唱歌,听音乐已不是音乐课的专利。各个学科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果都不同程度的把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语文教师把音乐当成一种背景为朗读配乐,英语教师也借助音乐帮助学生记单词等。单凭一节课有没有唱歌,有没有欣赏音乐已经不足以区分这是不是一节音乐课。然而,音乐专用语言是音乐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区别于别的学科而独立存在,它就像一个人所特有的一张名片。因此,能规范的使用音乐专业用语将成为一节好音乐课的标志,同时使用专业用语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备音乐专业素养。
例如:音乐欣赏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与语文课《王二小》。这两节不同科目的课内容有些相关,因此,两科教师在备课时通常都会设计这几个相同的环节:
1.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2.唱歌曲。仅凭这两个环节就让你判断是在上音乐课还是语文课可能有难度,但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加上规范指挥,让学生通过指挥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情绪变化、速度变化。在演唱歌曲的同时用打手势提示学生演唱时的音准,那你很快就会做出判断。无疑,这是一节音乐课。因为,它使用了音乐专用的语言,这是其他学科教师不具备的,就像贴了标签一样。所以,尽量的在课堂上多使用这些语言便可以使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得以突出,从而提高音乐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契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提高。下面,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几点方法和途径进行个人观点的阐述。
一、遵循“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审美
音乐是一门诉诸人类听觉器官的艺术。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虽然我们的教学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一些概念性与理论性的音乐知识,但是也要明白音乐是要靠“听”才能感受到它所具有的魅力与吸引力,而且更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以,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应该遵循“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审美,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浓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中《我的祖国》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这首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听”音乐时艺术审美得到提高,我没有直接教唱这首歌曲,而是简明扼要地进行了背景介绍:(出示课件)《我的祖国》这首歌是故事片《上甘岭》中的插曲,影片内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雄战胜敌人的故事,而这首歌,是战士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唱的歌。然后,给学生播放歌曲范唱,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所听的歌曲分为几部分?所分成的这几个部分所表达的情绪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不一样,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不同?然后,在听了几遍范唱之后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如此,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深刻体验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进行死板枯燥的音乐教学,而是积极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以此来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星空畅想》这一单元中的歌曲时,如《我爱银河》,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绘制出想象中银河的画面:深蓝的天空,繁星点点,有大有小,有亮有暗,整个夜空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这样,学生在感受着直观画面的同时,再聆听这首优美、抒情的《我爱银河》,就能迅速融入歌曲所描述的画面中。这样富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鉴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如此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满人间》中《爱的奉献》这首歌时,在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自主划分段落,同时,按教科书要求设计出两个乐段的强弱变化,并提示两个乐段的情绪要求,以让学生可以感受并表现出两个乐段不同音乐情绪,这种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学精神,学生通过自主、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也能激发学生探索音乐规律和奥秘的情感,从而实现音乐课堂高质量教学。
总之,身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契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