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关于化学的知识

关于化学的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化学的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于化学的知识

篇1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含义所谓的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等于反应之后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在通常情况下,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原子的数目、种类与反应后的一样,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起源在18 世纪的50 年代末,质量守恒定律就已经被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所察觉,并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一直等到18 世纪 70 年代末,在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之后,质量守恒定律才真正被人发现,被人承认. 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得以改进,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作用

如果说进入化学研究有一所大门,那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打开这所大门的钥匙. 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为化学家对于研究化学变化提供相当准确的理论依据,还为后来的科学家发现有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在初中化学知识里,已经有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课程. 这一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的引入,也开始使学生真正跃入研究化学变化的大门.

篇2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文化知识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为了将有关的文化知识和体育教学结合好,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熟悉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以便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体育技术要领,同时也是对文化知识的一个再加强。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到熟知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原理,并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再次,体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引导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中来,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教师的引导,学会新的体育技术要领。最后,体育教师在将体育原理与科学基础知识结合讲解时,最好安排在某一个科学基础知识原理刚教完时进行,同时要避免体育课上过多讲解文化课的内容。

二、文化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运动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科学理论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体育技术和技巧都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而学生平时所学习的各科文化知识,又与这些科学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理学中的力学和数学中的几何学尤其如此。例如,在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过竿动作,体育教师可以用“力偶”的道理来引导学生,向学生说明只有积极地下压已经过竿的摆动腿,才能反射性地引起尚未过竿的踏跳腿上升。由于学生学过了“力偶”的特点和性质,从而使得他们在运用这一原理改正竿上动作时,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跳高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三级跳远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前二跳的节奏和幅度,有时甚至因第一跳跳得过大、过猛,导致踝关节受伤。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好合乎自己身体素质的三级跳远节奏,我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向学生讲解各级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理论上明白了为什么第一跳不能过大、过高的道理,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了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练习体育的自觉性。在铅球教学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物理学上的初速度与物体飞行的远度什么有关系?做抛物线运动的物体的飞行角度多少最合理?学生根据力学原理(物理中射程公式),很容易出回答v与S成正比关系,最适宜的出手角度为45°(由于出手点高于落地点形成地斜角,田径理论中正确的出手角度是42°)。于是我沿着这个思路,接着问道:铅球出手后运行轨迹也是一个斜抛运动。那么,我们在推铅球滑步和最后出手时是快好还是慢好,出手角度多少最合理呢?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出手速度越快越好,角度45°最适宜。由于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了推铅球的原理,所以在学习推铅球的各种滑步技术时,自然性、积极性,以及动作的准确性都比以前有所提高,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据统计,听过运用这个原理讲解铅球投掷的学生,比未听过这个原理讲解的学生,对出手角度的掌握高出了30%以上。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让体育教学和知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体育教育的科学性,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模仿,从而激发更多的中学生立志体育事业;有利于调动那些文化成绩好,但体育水平较差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达到体育教学与文化知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目的。

作者:顾志红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

篇3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科素质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化学实验教学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的有机结合,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科学方法,关键在于怎样开展实验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由于学生实验准备工作量大,且药品耗费过多,增加实验开支与目前实验经费紧张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应大力改革实验方法,创设一些节省药品,操作简便且现象明显的学生实验。

2. 探究与总结

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再归纳总结得出规律,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从化学键、化合价、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再总结出一些规律,如稀硝酸比浓硝酸稳定,浓硝酸比稀硝酸氧化性强,硝酸跟金属反应的产物关系等。

3. 应用与延伸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论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应用硝酸的性质解答能否用稀硝酸制取H2(与Zn反应),设计用铜、银和硝酸为原料选择最佳途径制取硝酸铜和硝酸银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掌握的硝酸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结合实验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爱护公物,热爱劳动,节约药品、水电等教育。通过演讲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家的轶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及爱国主义等教育。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候氏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祖国赢得了巨大荣誉。这一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教育的好教材。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教师从容不迫,紧张有序的示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展现保持整洁和有条不紊的实验作风,以及节约药品爱护仪器的道德品质等,可以教育并帮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提供的氛围以及围绕对实验产生的浓厚兴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限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共同探讨实验现象,共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化学实验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发生化学变化的生动展示,它又是和形态各异的实验仪器分不开的。在实验教学中,装置的整体性会带给学生以整体美,这种美感有利于实验的规范化。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除了变化本身是一种动态的美——由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变化,也体现了其中具有的创造美,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固然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美感,实验仪器本身也蕴藏着美,有直线美、曲线美及造型美,甚至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美的心理去赋予它们无穷无尽的美,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审美的陶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