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59: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会计实务中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篇1

一、实际利率法的概念及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的规定,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新会计准则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六个准则,实际利率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实际利率法应用的范例

实际利率法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借款费用、收入等多个章节中运用,本文仅通过其在金融资产中应用的典型案例来分析实际利率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例: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购入乙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万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支付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甲公司将乙公司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甲公司在初始确认时先计算债券的实际利率: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r,则可列出如下等式:

59×(P\A,r,5)=1000(万元)

利用插值法得出折现率r=10%(计算过程略),由此可编制表1。

*数字四舍五入取整数 **数字尾数调整

根据上述数据,甲公司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2000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贷:应收利息59

贷:投资收益 100

2001年12月31日到20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的会计处理同2000年12月31日。

(3)20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

贷:投资收益118

借:银行存款59借:银行存款1250

贷:应收利息59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假定在2002年1月1日,甲公司预计本金的一半(即625元)将会在该年末收回,而其余的一半本金将于2004年末付清。遇到这种情况时,甲公司应当调整2002年初的摊余成本,计入当期损益。调整时采用最初确定的实际利率。

据此,调整表1中相关数据后如表2所示。

*1139=684×(P\F,10%,1)+30×(P\F,10%,2)+655×(P\F,10%,3(四舍五入)

**114=1139×10%(四舍五入)

***30=625×4.72%(四舍五入)

根据上述调整,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2年1月1日,调整期初摊余成本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3

贷:投资收益53

(2)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回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5

贷:投资收益 114

借:银行存款 59贷: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 62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625

(3)20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30借:银行存款3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7贷:应收利息30

贷:投资收益57

(4)20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回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3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0

贷:投资收益 60

借:银行存款30借:银行存款625

贷:应收利息3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625

假定甲公司购买的债券不是分次付息,而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此时,甲公司所购买的债券的实际利率r,可以计算如下:

(59+59+59+59+59+1250)×(P\F,r,5)=1000(元),

由此得出r≈9.05%

据此,调整表1中相关数据后如表3所示。

*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差2.85元。

根据上述数据,甲公司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

(2)2000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1.5

贷:投资收益90.5

2001年12月31日到20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同2000年12月31日。

(3)20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到本金和名义利息等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9 借:银行存款154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71.83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

贷:投资收益 130.83-应计利息295

在会计实务中,实际利率法的广泛应用,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各会计期末的摊余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实际利率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计算起来较繁琐。

篇2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分析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减少市场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要求其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对抗经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中的财会人员所处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也越来越高。此时,减少会计测量的随意性,降低财务报表的风险性以及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了企业降低风险的必然。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充分估计到其所发生的损失以及产生的费用,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的收入总额以及净收益事项,从而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反应、较为慎重,并且在会计核算时也能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做出较为谨慎客观的分析。同时,当某一项经济事项有两种以上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每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从理论上以及逻辑上都是正确的情况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以及损失做出合理的预测,并且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之下,在会计处理时,避免出现企业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现象,尽可能的选择不虚增企业利润率以及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谨慎性原则应用对遏制会计报表的虚假陈述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我国公司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合理以及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冲突

如前所述,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保守性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核算的原则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基本原则,是其他原则发生的前提。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此时,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项损失做出相关的预测。这里很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同时,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自身利益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是说谨慎性原则使得企业在核算过程中为了追求稳定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最终可能会失去客观性原则的基础,即,不偏不倚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相关性原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相关经济政策相互关联,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制定出有关的经济政策。此时如果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以及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件,那么该会计信息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谨慎性的宗旨则是在核算过程中可以少计资产或者收益,但是不能少计负债或者费用。因此谨慎性原则将会使一些具有很高发生率的未来收益没有办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同时也会使一些未来才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得到了不应该的确认。因此,此时过于保守的会计信息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最终促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使用时不能更好的应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的方法前后各期要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所谓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核算,并且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此时,谨慎性原则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会计的核算方法,这显然与可比性原则以及一致性原则发生了冲突。例如,在会计实务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不断改变,即当本期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当下一期市价低于成本时,又按市价计价。这样,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分析

(一)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

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例如,现行税法中对于税前列支的费用与会计制度的固定是不一致的。此时,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从而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同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当期的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可以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是现行的所得税税法中规定必须在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会使得当期的费用明显增加,所得税却未能进行相应的抵减,最终造成当期利润虚减,违背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因此,为了能解决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尽可能的缩小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避免出现税法规定违背会计制度的现象。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众所周知,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自身业务素养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同时还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根据会计法律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取得发票,此时如何计算?怎样计算?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且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这样将会使得会计核算中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出现核算成果的偏差。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改进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需循序渐进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涉及诸多利益者的相关利益,并且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领域当中。此时,在谨慎性原则的驱动下,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势必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间接的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谨慎性原则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并且加强有关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监管,按照其发展轨迹,逐步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按计划进行。

(二)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

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在对会计实务判定时所持有的主观判断经常会应用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事项实务中。同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计处理内容我们都应该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谨慎性原则应当应用在何领域、以及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核算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方面的影响,最终使得应用会计信息的人员能够通过主观判断以及会计信息的客观反应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谨慎性原则中“度”的把握

篇3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资产公允价值的成本较高,这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还存在利润操作问题。显然,此时若大规模的运用公允价值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又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这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应在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同时,革新经济体制,为公允价值的使用营造有利氛围。

一、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操作性方面,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人才和技术都具有严格要求。与之相对应的,企业的管理成本也相对更高。同时,对评估师的要求也较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除此之外,会计实务中运用公允价值涉及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高超的业务能力。但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都无法满足公允价值工作的要求。

其次,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会计业务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一直难以兼顾。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有许多资产无法获得公允市价,也很少关注未来现金的折现率与流量,导致判断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其对现值而言,具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导致其可靠性难以保障。

再次,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时常被计入当期的损益情况中,因此,传统的收益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比如,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公允值若发生变动,就会产生相关的损失或者利益。目前,在公允值的确认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都是的结果都具有预估性,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在会计实务中将公允价值变成获取利润的工具。与此同时,会计准则的经济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同主体的利益都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如何避免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作的手段,成为会计行业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优化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措施

1.防范操纵利润

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会计人员的选择权加大,可以判断的事项也逐渐增加。这就致使会计从业人员的机会增大。因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深入思考,如何防止、限制操纵利润。具体而言,首先,制定会计信息生产规则时,应当考虑会计信息使用中的弱势群体利益。此外,还要增强会计准则的合理性。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在考核过程中应当将未实现收益与实现收益分开考核,这可以有效防止企业通过不法手段使用公允价值。与此同时,相关机关还应当及时公布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信息。其次,目前,由于违规成本较低,因此,一些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时存在操作利润的问题。所以,证券监管机构应当及时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会计人员要严厉惩处。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应变能力较差、专业素质较低,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则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确定公允价值时,要按照相关的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计量。但通常情况下,未来现金流量的时点、金额等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就势必增加公允价值的计量难度,导致其优势难以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在公允价值的披露、确认、计量方面存在极大的主观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势必受到影响。

3.选择性的使用公允价值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会计准则制定部门要主要,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公允价值应当通过合理途径,并尽可能减少评估人员的主观性。比如,在一些企业合并过程中,取得的资产也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入账。一些金融资产和房地产都能够依据公允价值计量,但生物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则不可以。对于可以使用公允价值的项目。例如,金融资产,就要尽量依据要求应用,且逐步扩展计量范围。主要包括房地产、有价证券、汽车等存在比较成熟交易市场的资产计量。以及期限较长的赊销收入、速效租赁资产等会计要素计量。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资源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备和充分,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还受到许多制约。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增强公允价值在国内的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积极消除与国际会计信息的差异。与此同时,也应当切实考虑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增强中国特色。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c此同时,计量技术也进一步提升,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理念逐渐普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也将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兆金.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J].财会统计,2009(01):74-78.

[2]王红梅,刘学.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以中国人寿为案例的分析 [J].长春大学学报,2008(11):20-22.

[3]黄羽佳,张永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探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08):125-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