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2 10:30: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呼吸道疾病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哮喘是常见的老年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亦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吸入治疗是其首选给药方式,有研究显示[1]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和复发率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而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又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本文对比分析了我社区25例老年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哮喘患者均符合2008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中的哮喘诊断标准[1],并用糖皮质进行吸入治疗,且认知能力正常,可完成量表调查,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重症者;慢性代谢性疾病及肺部疾病者;吸入治疗过敏或不能耐受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男26例,女24例;年龄62~75岁,平均(65.1±5.6)岁;病程19~48年,平均(26.8±7.6)年;病情程度:轻中度41例,重度9例;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性气喘及呼吸困难。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5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参考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但参考组不干预,观察组则加强健康宣教,方法如下:①向患者介绍哮喘的相关医学知识,如胸闷、气憋、鼻痒、流涕等。讲解哮喘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副作用等,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哮喘治疗、保健、康复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冒,避免重复感染。强调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干粉吸入剂和气雾剂的使用方法。②鼓励患者提问,并对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次讲解,保证患者对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熟练掌握,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管理能力。③在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为患者建立健康教育护理档案,定期统计并考察患者对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病情的重视程度,以及治疗效果。此过程中除了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还可采取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的方式进行,以便让患者体会人性化服务的魅力,体会社区健康教育的温暖,促使疗效。
1.3观察指标 对不两组健康知识、治疗依从性、哮喘症状积分及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采用自制健康调查问卷进行,如对哮喘知识的了解,对吸入激素治疗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对雾化吸入器、常用吸入装置的使用等,均为选择题,100分满分。治疗依从性:完全按照医师、药师用药指导,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为完全依从;有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的为部分依从;自行停药、增减药量或间断用药的为不依从。依从率不纳入不依从患者。症状积分均昼夜两种,均为0~3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重。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100分满分。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知识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考组,昼夜的哮喘积分明显少于参考组(P
3 讨论
目前,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直接导致哮喘病的高发病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基于哮喘疾病长期性、周期性及反复性的特点,临床上所呈现出病情往往较为复杂,而若有效控制,关键在于长期吸入。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规范而系统的教育活动及评价体系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进行全程解析,对患者建立并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2]。本研究对25例社区哮喘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的结果显示,患者在哮喘健康知识得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调查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的参考组,哮喘积分亦显著低于参考组(P
总之,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社区老年哮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38-02
2013年 1 ~ 6 月,我们为 80 例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 160 例呼吸科住院患者。将80 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 52 例,女 28 例; 年龄 42 ~70 岁,平均( 52. 6 ± 11. 8) 岁;慢性支气管炎 20 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19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4 例,支气管哮喘 11 例,肺炎16 例。将80 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54例,女 26 例; 年龄 40 ~ 72 岁,平均( 54. 3 ± 12. 5) 岁;慢性支气管炎 23 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15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6例,气管哮喘 12 例,肺炎 1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1.3患者满意度评价指标
根据呼吸科实际工作情况和本研究目的,在调查的基础上制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环境满意度、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咨询满意度、尊重满意度、信任满意度、综合满意度 7 个方面,答案为满意或不满意。于患者出院前进行调查,调查前向患者说明调查目的,并积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不能填写的患者可由家属或护士代替填写。
2.综合护理干预
2.1 做好病情评估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注意有无生命体征异常,如血压下降、体温升高或下降等。准确观察并记录咳嗽、咳痰的程度和性质,同时注意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及食欲下降。
2.2 对症护理 ①呼吸困难: 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及时给予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注意患者的 T、P、R、BP、意识变化。根据病情备好抢救仪器、物品、药物等。②高热: 嘱患者卧床休息,对出现谵妄、意识障碍者及时使用床档或约束带。为体温 > 37.2 ℃者每日测 4 次体温; 为体温 >39 ℃者每 4 h 测体温 1 次,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或采用物理降温措施,如酒精擦浴、冰袋、冰帽等。
2.3 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干预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分休息,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呼吸困难严重者取半坐卧位或坐位。活动应量力而行,以不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
2.4 饮食干预
为肺炎患者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为高热者提供清淡、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为食欲缺乏者提供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注意食物的色、味; 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提供低盐饮食,水肿、少尿患者应限制水与钠的摄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不宜饱餐,限制钠盐摄入;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宜进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忌食过敏性食物,少食油腻食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
2.5 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注意避免着凉。冬季应有取暖设备,避免受凉感冒加重病情。保持室温为 18 ~22 ℃、湿度为 50% ~70%。不宜在室内放置花草,不宜用羽绒枕头和被褥,以免吸入刺激性物质引发哮喘。
2.6 氧疗护理
遵医嘱给予氧疗,对 COPD 患者提倡长期家庭氧疗。呼吸衰竭者应持续低流量( 1 ~ 2 L/min) 、低浓度( 25% ~29%) 吸氧。
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临床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由于老人的生活习惯、职业、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造成了他们有许多不同心理特征。如何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社会压力,提升其康复速度,为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热点问题[1]。这要求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患者时,充分考虑、注意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不同个性、心理特点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康复的影响非常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1日-2011年5月1日的62例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58~69岁,平均63岁;病程3个月~5年。
1.2护理方法
1.2.1营造和谐病房环境老年患者在住院之前,通常都是表现出不愿意、排斥的心理。在患者入住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安排一个与患者患者的年龄、文化环境、工作履历、兴趣爱好等情况非常接近的病房。在患者入住之后,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设施、人员的信息,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不只是单纯只接受治疗,而在医院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与病友有一个沟通、交流、活动的共同点。让病房本身在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医疗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感。
1.2.2消除焦虑老年人出现焦虑的情绪,主要是因为他们入住医院之后,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较少,生活秩序被打乱,从而逐渐不适应于社会。临床的患者由于对医院饮食起居、休息睡眠不适应,产生一种排斥心理,从而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在老年人入住医院的初始阶段,负责临床的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老年人介绍医院的环境、休息、生活习惯、规章制度。并且向患者的家人询问、了解其个性特点,对老年的个性差异,利用语言技巧、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增加老年人对护理人员服务的信任感。针对不同的老年患者心理,尽可能的去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上述手段,医院可以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资料。
1.2.3护患沟通良好的护理在于怎么去减少患者对医院、自身疾病的抱怨、担心。心态的治疗是对疾病的康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尊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美好的语言能够调整好患者的心态,并且有利于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患者时,应该充分地尊重老年患者,对患者的态度温和、诚恳。例如,在回答老年患者的疑惑时,说话要柔和缓慢,耐心地倾听老人的主诉。也可以让老人讲述其退休之前的光荣事迹,而且要表现出一种敬佩感,满足其自尊心、自信心。对老人出现的健忘、唠叨的现象,要给予理解,切不可表现出不厌其烦的情绪和语调过高的埋怨,否则会让患者产生恐惧的心理。在工作中,应该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充当老人的抑郁、苦闷的倾诉对象。
1.2.4护理的非语言沟通护士的动作、举止、眼神、表情、语调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唠叨表现一种无奈的表情,或者在回答老人的询问时,声调过高。容易让老人产生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情绪。而通过对老人的态度温和、语言诚恳意切,能够使得老人在接受护理时,产生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如果的举止不雅,经常表现不耐烦的情绪,则会让老人感觉不安,甚至不愿同护理人员沟通。
1.2.5及时向患者反馈病情康复情况患者普遍表现出不愿意久住在医院的情绪,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病情的康复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除了对患者进行细心的照顾、护理,还要向他们及时反馈病况信息。注意反馈的方式,尽量报喜不报忧。如果向患者传达“忧”的信息,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例如,在患者向你询问,我的病康复得怎么样,护士就应该展示出一种非常高兴、积极的状态,然后非常诚恳的对患者说,今天你又离出院的日子近了一天,病情康复很顺利。这样有利于缓解患者对病情的焦虑,促进他们康复的信心。
2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对62例的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细心的照顾,并不断分析总结,在护理过程中非常注意老年患者的不同个性、心理。使得老年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感,的心理压力明显降低,焦虑、抑郁的情绪明显减少,康复的进展明显加快,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
3讨论
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虽带有对医院明显的排斥心理,在医院的生活中,有着焦虑、抑郁、不安的情绪。但通过护理人员的细心照顾,是可以被缓解和消除的。因此,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患者时,应该充分考虑、注意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他们的共性和异性,对其进行耐心、科学、合理的护理,就能很好缓解他们的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展[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