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9 09:49: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呼吸道阻塞症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打鼾,乍一听,似乎与儿童无关,即便儿童打鼾,也多数会认为是累了的缘故。实际上,儿童打鼾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延误治疗,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体,还会影响儿童的外貌。腺样于鼻咽部,即鼻腔最深部和口腔最顶部的后上方区域(口咽部后区),因位置隐匿一般检查不容易发现,需通过特殊检查设备来检查。
为什么儿童腺样体会肥大
腺样体是一种淋巴组织。在长期上呼吸道感染、炎症、过敏的刺激下,腺样体会增生、肥大,引起鼻咽气道堵塞,鼻腔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又会刺激腺样体进一步肥大、感染,加重气道阻塞,引起恶性循环。
腺样体肥大的表现是什么
腺样体肥大的最直接表现是出现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的睡眠打鼾和憋气、张口呼吸。此外,还可能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症状如喷嚏、鼻痒、慢性咳嗽等,当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咽鼓管咽口,还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儿童听力发育。
腺样体肥大的危害是什么
1.过度肥大的腺样体导致上呼吸道阻塞,引起慢性缺氧和内分泌紊乱症状,影响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
2.腺样体阻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听力发育;
3.加重鼻炎和鼻窦炎,使上下呼吸道炎症/感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
4.长期鼻塞和张口呼吸会引起颌面部骨骼发育障碍,称为“腺样体面容”。
1.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3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均有咳嗽、咳痰、胸闷、排痰困难及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等。130例患者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67例,肺结核36例,支气管哮喘27例,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有90例,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有14例。其中男81例,女49例,年龄为53~78岁,平均(54.00±2.30)岁,患者慢性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炎症病程在15年以上。
2.护理方法
通过综合治疗以及护理,好转124例,死亡6例,好转率95.4%。在护理方面均给予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环境护理,饮食护理,氧疗护理,心理护理,咳痰护理,用药护理,生命体征护理,呼吸道护理,恢复期患者护理的等九个方面的护理,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好转率。
(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保持病区洁净、空气清新,室内每日通风,被褥经常洗换,防止螨虫滋生。
(2)饮食护理:在医学研究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呼吸负荷较重,热量消耗较大,此时需要补充高能量、高蛋白的容易消化的食物,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主食以清淡为主,不能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而且患者应该戒烟多茶,吸烟会造成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加,反射性支气管痉挛,会使得排痰更加困难,而一旦不能够及时的排痰,就会导致病毒、细菌进一步的滋生,繁殖,从而使得肺气肿以及支气管炎症加重,对治疗有更大的难度[3]。
(3)氧疗护理:长期的二氧化碳滞留在呼吸道内,会导致中枢神经缺氧,而长期的缺氧状态对病情的缓解是有消极作用的。此时持续的吸氧护理则显得至关重要。吸氧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十分有效的方案,有效改善组织缺氧,吸氧的时候患者的呼吸道要保持清洁,同时口腔卫生也要做好,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每天提供给患者的持续低流量氧不能少于15h。
(4)心理护理: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为患者病程迁延,多次住院,易产生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心理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自信心使其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要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对疾病和治疗方案有正确的认识。鼓励其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5)咳痰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痰多,所以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咳痰,首先可以吸气呼气5次,然后屏气,咳嗽,要尽最大可能的将咽喉深部的痰咳出,咳嗽的时候要按压胸部,减少咳痰时对肺部的压迫感。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4]。
(6)用药护理: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可以使用一定的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护理人员要遵医嘱了解药物的剂量、浓度、使用时间等,保证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不低于特定的范围,达到抗感染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药物之前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抗生素。
(7)生命体征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面色、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水平,观察患者有无下肢水肿、心悸、气促等症状以及病症是否改善,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和医生进行联系。
(8)呼吸道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呼吸系统衰竭,呼吸产生困难,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低流量持续吸氧,在吸氧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参数,同时,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就要立即停止吸氧并且分析原因,重新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呼吸困难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同时卧床时选择半卧位,可以增加肺容量,并且同时保证膈肌下降,能够缓解呼吸症状[5]。护理人员要不断鼓励患者自主咳痰,如果在咳痰时遇到困难,则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咳痰。
(9)恢复期患者护理:加强自身功能的锻炼和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在病体静养中注意适当活动,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体质及年龄等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天气良好时到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增加呼吸道局部抵抗能力,增加肺功能;避免受凉以及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接触[6]。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肺心病急性发作的因素,如体温升高、咳嗽憋气加重,立即到医院就诊。
3.讨论
肺气肿是一种由感染、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等长期吸入过敏性因素而导致的K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等一系列气道损害的临床疾病[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症使得细支气管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阻塞呼气时气道过早的闭合,从而导致肺泡过度充气的一种临床肺气肿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过分吸入外界敏感性的因素而引发反复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从而导致的[8]。患者的临床症状除了咳嗽、痰多等还会伴有气促、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则显得至关重要,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成桶状胸,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后期减弱,呼吸音普遍减弱,感染时肺部会出现湿性音。笔者所在医院对此展开研究,在心理、饮食、呼吸、咳痰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2.5%,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临床病症消失时间也明显降低,由此可见,采用综合化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肺气肿时膈肌下降,运动幅度减弱,肺组织的弹性减退,使得呼吸变浅,此时可以在护理中加入腹部呼吸锻炼等,加强肺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由于该病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阻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导致心肺功能不断下降,最终引起死亡。所以一旦患病,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对配合药物治疗,缓解病情不利。气道阻塞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其痰液阻塞为关键环节,因此,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强气道管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促使痰液排出,畅通气道,可有效地降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道阻塞的发生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黄菊华. 80 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护理分析 [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78-79.
[2]吴琳.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66-68.
[3]张瑞英.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护理及预防 [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7):69-70.
[4]郑小红,陈勇前.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护理体会 [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86.
[5]杨顺玉.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 [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0-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0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加强呼吸道护理干预,是提高预后,加快病情康复的保障。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医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道护理干预,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65例,女1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2±2.1)岁。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并有急性加重期表现,如喘息加重持续至少3d,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加重或次数增多,出现脓性痰及痰量增多。病程平均(15.2±6.7)年。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呼吸科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加强呼吸道干预 ①呼吸道湿化:受患者饮食量少、呼吸频率增快、明显气喘的影响,呼吸道水分过度蒸发,造成痰液黏稠。加强对呼吸道的湿化干预,可使纤毛运动能力增强,避免分泌物结痂干涸,加快痰液稀释,更利于有效排出,使支气管痉挛得以解除,并改善通气状况,对肺部感染起到了控制效果,使患者缺氧症状有效缓解。②保证液体入量:向患者强调多饮水的重要性,依据病情需要,遵医行静脉补液干预,除心衰、水肿患者外,确保其它患者液体每日入量在2500-3000ml。开水尽量于患者易取处放置,以利于补充足够水分,利于痰液稀释排出[1]。③空气湿化及氧疗干预:室内保持恒定温湿度,湿度为55%-60%,温度为18-20度,以利于和善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需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适当蒸馏水,注意加温保湿,湿化瓶每日需做好更换,以降低感染发生率。④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后,受空气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气道的影响,未经气道温化、滤过、加温,降低了气道内气体温度,干燥气体易损伤呼吸道上皮,减低了黏膜纤维系统对异物清除的能力,使气道内粘稠分泌物滞留的时间延长,加大了痰痂堵塞的几率,故需加强气道湿化护理,可配合雾化吸入医护[2]。
1.2.2 促进有效排痰 ①缩唇、深呼吸排痰:可利于排出气道远端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教会患者对有效的咳嗽方法加以掌握。咳嗽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体力过度消耗,饮水或餐后避免咳嗽,防止食物返流。②雾化吸入:积极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溶解粘痰、解除支气管痉挛,加快痰液排出,使气道保持通畅。③更换:定时翻身、防止肺不张及肺泡萎缩,行叩背护理,以使附着于支气管壁、肺泡周围的痰液松动,易于排出,老年患者叩背力度不宜过猛,以免发生意外[3]。④适时吸痰:对无力咳嗽、年老体弱、意识障碍的患者,需备好吸痰机,一旦气道阻塞,立即行吸痰处理。对昏迷或衰弱的患者,定时刺激排痰。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咳嗽好转时间、喘憋缓解时间、罗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受环境污染、感染、嗜烟等有害因素的影响,造成终末细支气管远端过度膨胀、气道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减退,增大了充气和肺容量,且损及气道壁,最终导致气道功能降低[4]。特别是老年人,通常反应迟钝、无力咳嗽,痰液排出困难,给治疗呼吸道感染带来了一定棘手性,故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肺功能恶化的保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呼吸道干预、促进有效排痰、积极雾化吸入等,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加强慢性阻塞性疾病呼吸道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加快病情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9):64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