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呼吸内科常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篇1

在临床上,大部分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病程都比较长,且易反复发作,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患者避免不了会出现恐惧、紧张或者消沉等不良情绪,使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若治疗不及时且护理不当,很容易使病情恶化,甚者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对此,对呼吸重症患者实施合理且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也成为了成功抢救患者的一个关键,下面笔者就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自2012年9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88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其中有50例患者为男性,38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为18-70岁,所有患者均通过呼吸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确诊[3]。经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采取随机的形式将其划分为病例分别为44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所存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予以系统且全面的护理干预,其主要如下:1)加强病情变化的观察:观察患者呼吸频率、痰量、意识变化、心率、生命体征以及脉搏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2)基础护理的强化: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对此在护理期间,需定期进行翻身与叩背,对皮肤受压位置进行按摩,帮助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加速血液循环,以免出现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或者压疮等一系列并发症;3)通气处理:及时排除患者呼吸道内所存异物或者分泌物,予以吸痰,加强痰液引流,合理实施吸氧治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执行;4)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以及缓解期的护理:在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所实施的护理干预主要目的为感染的控制、镇咳以及祛痰,若患者伴发有喘息症状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应用药物治疗,对于呼吸困难患者可采取半侧卧位或者侧卧的方式;在缓解期,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以预防和复发为主,鼓励并指导患者多锻炼,增强患者体质。5)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严格按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控制好用药浓度和血液浓度;确保病房安静、温度和湿度合适以及干净,定时且定期地进行消毒、通风和通气,确保光线与氧含量充足,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予以心理护理,给予其相应的鼓励和安慰,消除其所存不良情绪,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以便于疾病可快速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H值、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氧分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护理前后各临床指标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表1中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发现,相对于护理前,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其中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短时间内其病情恶化可快速发展,造成其呼吸衰竭而死亡,对此,在该阶段及时治疗与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病情控制非常重要[4]。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88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了全面且系统的护理干预,其主要包含有心理护理干预、通气护理、药物护理、病情观察以及环境护理等,同时还加强了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以及缓解期的护理工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血样分压以及呼吸频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护理满意度可达95%以上,组间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参考文献】

[1] 李妙芝.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30-31.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8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的是逐渐污染的环境,这导致了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于生活。特别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往往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经过治疗后,对其中100例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内容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虽有患者经临床排查均为呼吸内科重症疾病,无其他心、脑血管并发症。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6.3±8.9)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为53-76岁,平均年龄为(65.1±10.2)岁。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医院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全方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加速其康复进程的目的。研究组患者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由于受到疾病的感染,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且会出现头晕、偶读、恶心以及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体征和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如上症状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缓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定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呼吸深度、呼吸频率以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并及时坐下记录,便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1.2.2 氧疗护理 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重则易引起休克现象,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要注意关注患者的情况,当发现其呼吸困难较为明显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氧疗护理如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等方法帮助其呼吸。此外在氧疗护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气雾剂的正确使用,以防发生感染现象。

1.2.3 机械通气护理 在进行机械通气护理时,首先要确保患者的气道顺畅,要仔细观察期气道是否有分泌物存在,若有要及时进行清理。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吸氧的合理,还要避免对患者的黏膜造成损伤。定时对患者的气道采取湿化处理,使其气道保持干净,能够有效防止感染现象的发生。

1.3 疗效标准 显著疗效:经过护理,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呼吸更加顺畅,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身体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有疗效:经过护理,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较为顺畅,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身体各项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呼吸仍然困难,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9.0生物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病情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研究组50例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的有28例,有疗效的18例,有4例无效,总有效率高达92.0%;对照组50例患者中19例具有显著疗效,18例有疗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4.0%。研究组重症患者经过全方位护理干预之后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方位护理法相比常规护理,不仅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还能为患者提供全面丰富的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实施全方位护理的100例研究组患者,其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2.0%,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74.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采取全方位护理方法干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燕玉,谢雪华. 探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268-269.

[2] 赖遂华. 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59-560.

篇3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发生于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病变,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多样,患者主要有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1],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不仅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还要给予优质的护理干预。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护理责任制,同时结合疾病特点开展的一种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安全性的新型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康复,在其他科室疾病护理中应用广泛2-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以期对今后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淇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呼吸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16~73岁,平均(51?3±7?5)岁;观察组男85例,女65例,年龄17~76岁,平均(52?7±6?9)岁。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护理:严密监视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常规记录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人性化护理

控制病房室温至20~25℃,保持一定的湿度,并经常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协助患者拍背,促进咳痰,嘱咐其侧卧位睡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嘱患者勤刷牙、漱口,对吸烟患者强制戒烟。

1.2.2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倾听其想法,掌握患者心理动态,消除顾虑,增强治愈信心。

1.2.3合理排班

设置弹性排班模式,取消小夜班制度,减少护理站交接班次数,保证24h均有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连续服务。

1.2.4健康教育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方式,提高其保健能力。

1.3观察指标

采用淇县人民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

优质护理组治疗期间出现疾病相关并发症4例(2?67%),常规护理组出现并发症25例(16?67%),优质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变,以老年患者居多,体质弱,抵抗力差,良好的护理对于康复必不可少[4]。优质护理优化基础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呼吸内科疾病病情复杂,合并症较多,通过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护理意识,延缓病情发展;改善住院环境,调整患者生活饮食,给予良好的心理辅导,可以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调整护理工作制度,可以保证24h为患者提供连续不间断护理,全面记录其病情变化情况,同时保持护理人员最佳的工作状态。本研究通过对照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整体满意度,不仅促进病情康复,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率也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运用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其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