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降压,但其综合有效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心理护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我科对收治的73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析其心理状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44例,女29例。年龄63~7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I期33例,Ⅱ期21例,Ⅲ期19例。
2 患者的心理特点
2.1恐惧、焦虑心理患者人院时多情绪低落、紧张,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和疾病一知半解地自我分析。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引发恐俱、焦虑,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
2.2药物依赖心理患者人院时对药物依赖的心理较重。病人的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时可提高药物疗效,有时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疗效。
2.3情绪不稳定患者人院后,因环境因素易诱发压抑心理,表现出忧郁性格,忧愁、悲观、失望,继而引发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
3 心理护理
3.1一般性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耐心回答问题,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议,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心理顾虑。
3.2个别心理指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抗病信心,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3身心放松训练法: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并使他们了解高血压与心理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反应及个性缺陷的密切关系,同时使患者保持心境宁静,分散其注意力以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身心压力。
4 健康指导
4.1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其服用的药物。老年人降压不宜使用强降压药物,以免血压大幅度下降,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发生缺血症状,危及生命。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减少用药的种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尽可能选用控释、缓释制剂或长效制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使用价格适宜的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便于长期服药。告知家属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解救处理方法。
4.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血压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因积极预防便秘。平日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可进行剧烈活动,防止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但适当的活动锻炼,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合理的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兴趣、体力、病情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不可过度疲劳。
4.3指导家属关心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家属,要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特征,积极帮助就医治疗,体贴照顾病人,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压,按时服药,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的恢复。
5 讨论
从效果可见,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应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负担。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对患者应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改善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军,沈敏.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观察.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79―180.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68-02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社会福利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寿命迅速增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而增高,其中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是减少致残和致死率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为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出现的症状进行耐心而细
致的解释,解除患者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恐惧心理和各种顾虑,保证劳逸结合、身心均衡,坚持定期服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创造良好环境
保持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住,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置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感受到身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信念,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1.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等。对患者隐私要严格保密,解除思想负担,让患者有在家一样的感觉,视患者如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一视同仁,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遵照医
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下降过快、过低。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需要更好的护理,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悲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易怒等脾性,学会沉着冷静,自我调理,控制情绪,避免因各种强烈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高血压病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的稳定。
2.3合理饮食,控制烟酒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饮食为宜,应少食多餐,多
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等。合理限制钠盐摄入是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措施之一,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咸鱼、咸肉、酱油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戒烟、戒酒。
2.4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进食粗粮及富含粗纤
维的食物外,还需适量饮水;若出现便秘,应早晚清洁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排便时注意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骤然升高而致脑出血等危险情况发生;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2.5保证充足睡眠,间断低流量吸氧
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适当休息,必要时可给予安定等镇静剂;一般认为
卧床休息也可使血压下降,并降低氧消耗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可以改善肾脏血流;低流量间断吸氧可改善脑细胞需氧量。
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出院,在全程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患者,确保了患者的康复。
结论:高血压有焦虑、抑郁情绪,心身状况较差,良好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人情绪。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17-01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心身疾病之一,它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研究发现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导致及加重高血压病。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越来越受到临床各科医生的重视,抑郁焦虑情况在心血管疾病普遍存在已成为共识,高血压病发病,除躯体本身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强烈的焦虑、紧张、忧郁等负性情绪常是高血压病的发病诱因,长期焦虑、抑郁情绪,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病,即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安心静养,更好地配合各种治疗,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本文结合工作的实践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龄31-80岁,平均55岁,病史最短1年,最长45年。120例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20例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归纳分为以下6个方面:①恐惧心理15例;②忧郁消极心理23例;③急躁易怒心理31例;④焦虑心理23例;⑤乐观心理15例;⑥麻痹心理13例。
2心理护理
2.1焦虑、紧张。病人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病人面对陌生的住院环境,牵挂家中亲人和担心经济负担,担心失去事业、失去生活能力、失去家庭等均可产生焦虑、紧张。这种紧张心理有明显提高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兴奋的作用,引起一系列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类激素增高、血压升高。护士首先要热情迎接,提供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鼓励病人倾诉,护士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在倾听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而病人可以在一吐为快中宣泄负性情绪,释放内心的痛苦体验,由此感受到护士的真诚关心和理解,拉近心理距离。也可以让其作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同时给予安慰、鼓励,都能达到放松的目的。
2.2恐惧。患者对疾病知识一知半解,担心高血压治不好会引起脑出血、半身不遂等并发症,从而出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工作能力,甚至致残等后果,进而产生恐惧。护士给予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诱因,进行健康指导;告之高血压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如得到合理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且告诉病人乐观大度的性格及平衡的心态对控制血压的重要性。这些都能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
2.3抑郁。病人因疾病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自认拖累亲人,给家庭照成经济负担,常常自卑、自责、唉声叹气。给予疾病知识的讲解,还可以让其听放松性音乐,根据病人对音乐类型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良好的音乐刺激可经听觉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下丘脑和大脑皮质,产生调节患者精神状态的引导作用,缓解患者的抑郁。加之音乐对人的情绪有调整和平衡等作用,能减慢心率,扩张血管。能使病人心情愉悦,同时也能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2.4人际关系紧张、敌意、偏执。患者必须面对长期的治疗过程,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与周围的人比较起来,患者会感到不公平、自卑、生气,从而变得偏执、喜猜疑、充满敌意,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对此,护士要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让他们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来的愉快情绪,这种愉快情绪也是一种角色认定,可使患者从中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自信。
2.5强迫症状。由于患者必须面对长期治疗,病程越长,患者对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忧虑越多,一些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产生了强迫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变慢。护士应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帮助其恢复计算能力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定向能力。对于记忆力减退明显者,可告知亲属提醒或建立备忘录。
3护理体会
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乏力等。严重时出现烦躁、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要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要做好护理工作。
(1)高血压病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如压抑、敌意、攻击性或依赖性矛盾性格,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少数病人甚至会出现兴奋、躁动、忧郁、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
因此家庭成员要充分认识此症的特征,除了积极帮助就医诊治外,还要体贴照顾,减少其精神上和工作上的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紧张的工作和压抑的心理往往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及清洁,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也可通过解释、说服、鼓励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和压抑心理。
(2)做好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起居十分重要,对于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但血压保持一般水平、重要脏器功能尚好的病人应适当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养花、有趣的活动和适当的家务劳动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3)对于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主要是要坚持低钠饮食,这样能使血压下降,并可增加利尿剂(治高血压的药剂)的降压效果和减少利尿剂的低钾反应。一般食盐量为每天5-6g,对于肥胖者还应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和脂肪饮食,每日肥肪不超过30-40g,并适当增加活动,以减轻体重,减少心脏负荷;还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辛辣、肥腻及过甜食物,要避免大量饮水,进食宜少量多餐,不要过饱。平时还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4)高血压病患者平时要十分注意避免血压剧变的因素,如不要参加易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在冬天要注意保暖,以避免寒风侵袭引起血管突然收缩;要禁止吸烟,因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管痉挛;要预防便秘,因便秘造成病人排便用力,易使血压升高;要节制性生活,因过度性生活会引起血压急剧上升。另外,还要预防性低血压(因某些降压药物有些副作用),如出现头昏、眼花、恶心、眩晕、昏厥等。预防方法是要避免久站不动、突然下蹲或头部朝下的动作,改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淋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如一旦发生低血压要立即平卧,抬高脚部,就可得到缓解。
(5)高血压病患者在服药时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多数患者需长期服用维持量,但要注意降压不要过低、过快,尤其是血压重度增高多年的病人和老年人。因此,要注意开始药物治疗后有无不适反应,以调整药物的使用;还要监督病人遵医嘱服药,不可根据自己感觉来增减药物;服药要准时,也不可忘记服药或以下次服药时补上次的剂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换药物。
(6)高血压的并发症主要是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尿毒症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观察预防,如注意头痛性质、精神状态、视力、语言能力等脑血管疾病的表现。
(7)高血压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如精神创伤、过度疲劳、过度兴奋、寒冷刺激等很易引起复发,因此,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等不良因素影响,避免过劳,冬季注意保暖。
4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并发症,是中风、冠心病等常见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对高血压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生活事件及心理状态等各种应激源均可诱发或加重血压,而血压升高使病人心理负担加重、情绪不稳定、终日忧心忡忡,结果使血压更加增高,病情进一步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针对社会环境、生活事件及病人的消极心理状态等心理应激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打破应激源-血压升高-负性情绪-血压更高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病人康复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