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9 16:05: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理干预 健康教育 应用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1],目前,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增加,运动量大大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如何控制高血压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预防高血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采取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方法开导患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33~81岁,平均56.9岁;根据临床分期分为Ⅰ~Ⅲ期,其中Ⅰ期60例(60.0%),Ⅱ期31例(31.0%),Ⅲ期9例(9.0%)。
方法:⑴心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施行心理干预:①应对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医学知识,使其对高血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树立长期与之斗争的信心与决心。②要通过观察、交谈、体检,收集各种信息,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如生理、安全、社交与友爱需要,及时观察其细微的心理变化,针对其心理特点确定护理诊断。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及支持,使之彻底解除思想负担等等。③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清新,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④通过合理用药、规律用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让患者体会到高血压并不可怕,从而消除心理紧张与焦虑的刺激,保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最佳治疗效果。⑵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健康教育方法,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对患者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高血压防治及预后,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运动指导,适度运动可使高血压患者心肺功能加强、脂肪减少、体重得到控制。可以采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循序渐进,劳逸结合,量力而行,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加强饮食控制:要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脂等饮食[2]。让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按时服药。
结 果
100例高血压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能自己测量血压、明白病因、知晓症状及并发症、知晓饮食控制、知晓运动疗法等方面明显高于干预和健康教育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100例高血压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10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脏器供血减少、负荷增大,尤其是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更为严重。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与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密切的关系,正确引导患者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对预防高血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组资料通过对100例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患者能自己测量血压、明白病因、知晓症状及并发症、知晓饮食控制、知晓运动疗法等方面明显高于干预和健康教育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中图分类号] R714.24+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c)-0138-0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多出现在妊娠20周以后,据统计, 5%~10%的妊娠妇女将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病情严重者可造成产妇与围生儿死亡[1]。对于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心理负担比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大,恐惧、悲观及焦虑等心理负担普遍存在,而这些应激心理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平缓患者的悲观情绪尤为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们执行健康行为的根本,具有健康的心理将会指导人们改变危险的行为[2]。本研究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6月由上级医院确诊并转入本辖区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80例,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况,探讨健康教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本辖区内的妊娠高血压患者,共280例,所有患者均已经由上级医院确诊出院,转入社康中心随诊,诊断标准参考第六版《妇产科学》的标准来确定[3]。
1.2 方法
对本院门诊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的孕妇进行专科治疗的同时转诊辖区内社康中心建档管理。社康医生对患者督促专科用药、监测血压、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和社会功能情况调查,针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情况及家庭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制订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1.2.1 家庭随访 由医护团队每月一次家访进行个体指导,保持监控的连续性。通过社区医师家访,可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及影响患者心理因素的情况;了解执行专科医生医嘱的情况;与患者深入沟通,指导患者认真学习妊娠高血压知识,只要正确认识妊娠高血压,就不会对妊娠高血压有过分的恐惧。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患者认知上存在的误解,给予加强指导,增强健康信念。从基本上讲只要正确认识妊娠高血压,大多数人不会对妊娠高血压疾病会有过分的恐惧。
1.2.2 电话、电脑QQ信息 通过电话和电脑信息平台可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的健康教育信息;可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提供连续的信息,信息可以做成一个连续的系列,以期让患者本身详细地了解自身的病情,继而可以消除自身的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恢复患者受损的社会功能。
1.2.3 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有效地平稳患者的心理状态。
1.2.4 座谈会 组织座谈会请已康复的老患者参与交流,讲述妊娠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及治疗经过,分享康复的经验,有向导作用,可有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过分的担心和焦虑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有恐惧、焦虑、担忧等悲观情绪者为256例,干预后为136例;干预前患者工作能力下降179例,干预后为107例;干预前患者日常活动受影响147例,干预后为74例;干预前患者社会交往能力下降165例,干预后为93例。干预前与干预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1)。
表1 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对比[n(%)]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疾患,占全部妊娠的5%~10%,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的死亡总数的10%~16%,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主要症状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妊娠期高血压的病因和机制。由于患者本身知识缺乏,常会产生自责感,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4]。此外,有些妊高征患者缺乏医学常识, 非常担心服用药物将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存在恐惧、紧张以及焦虑等心理[5],尤其在这个时期,这些心理问题显得更加明显,有文献资料表明孕期紧张或焦虑与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早产、产程较长、产后出血、习惯性流产以及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等具有一定相关性[6-7]。健康的心理是人们执行健康行为的基础,健康教育就是要从基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负担,转变成为健康的心理,继而改变患者自身的危险行为,同时健康的心理能够使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处于最佳状态[8]。健康教育不仅能给患者传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还能传授患者普通治疗、护理的操作技能,使患者离开医院、回归社会家庭后能自我进行普通治疗及护理[9]。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的悲观情绪、工作能力、日常活动、社会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说明社区健康教育可全面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况,对提高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疗效,减少子痫的发生,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围生儿死亡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娟.1996年~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257-260.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042.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7-104.
[4]邱燕平,陈伟月,钟瑞卿,等.护理干预对减轻妊娠高血压患者焦虑心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业版(下旬刊),2012,(7):73-74.
[5]石秋连,李晨芳,梁活娟.循证护理在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并发症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10(3):81-83.
[6]上海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0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3):137-139.
1 针对病人不同心态有的放矢实施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并深信不疑
由于患者主观感受疾病的危害越高时,采取遵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护士要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态度和信念,清楚患者的想法和影响病人治疗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遵医服药的重要性,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1.1 我行我素、满不在乎型。存在此种想法的病人多数年纪较轻,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平素身体健康,症状较轻微,不影响生活娱乐。认为医护人员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对服药控制血压及疾病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此种病人潜在的危险更大,极易发生心、脑、肾等多种脏器的并发症。对这种病人要讲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对健康的危害,引起病人的足够重视。年轻病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好,可以向他们详细讲解心脏血管的解剖生理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使病人迅速改变观念,主动接受治疗。
1.2 自暴自弃、精神颓废型。平素身体健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终身性疾病,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指望了,整天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对治疗预防不积极。此时要提醒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介绍病愈病例,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对治疗、预后充满信心。
1.3 焦虑恐惧型。病人过于注意自身疾病,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每天小心翼翼,这类病人多数在四十五岁左右,身兼多重角色,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对这类病人,首先要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请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开导病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介绍经过按时服药、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压控制理想的病人,通过真实病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工作狂型。这类病人多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身体满不在乎,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休息,经常忘记吃药。对这类病人要指导亲属督促其吃药、休息,反复讲解,实例举证,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可以更多更好的工作。这些病人多数在领导岗位,要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等,做到既达到教育目的又提高护理满意度。
2 根据患者生活情况和个性化的原则,寻求对患者最佳的药物和剂量,医护合作,共同加强用药指导
中青年患者大都有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在服药过程中常自我诊断,当情况好转时就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样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会增加抗药性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医护人员应通俗、简明、肯定的说明各个药物的服用时间、用法、用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的停止时间等,要告知患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检测血压的情况下,切勿擅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3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使病人乐于接受。
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平和心境,避免生气,激动和过于劳累。做好健康教育,要同时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正确理解治疗方案,打消顾虑,并取得家属配合,支持和监督患者依存性接受治疗,同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意听信广告、宣传和一些所谓新药,避免服药后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生活起居和各种功能训练,帮患者谨遵医嘱规范性用药,达到各种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限,保证院外中青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全程教育模式
由于高血压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过程,健康教育要延续到病人的生命全过程。所以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入院时要帮助患者熟悉环境,稳定情绪,是他们有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建立平等、朋友般的护患关系,并留下病人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为预防联系不到病人,还要留下联系人的详细地址、电话,出院时给予详细的书面指导,出院后定期电话指导,必要时家访,可定于出院后一,三,六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解答患者出院后出现的问题,定期询问服药和血压控制的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
服药依从性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2]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认识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不应过分强调患者如何去做,而应重视通过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关系调动病人的主动性,最终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通过对出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分析,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存性,从而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