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血压的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5岁~78岁,50例中90%为原发性高血压,10%为继发性高血压,38例病情控制出院,随访24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2 健康教育的目的
医护人员向高血压病病人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形成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在预防疾病和控制并发症最为重要,。可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3 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健康教育的形式选择上,最受病人欢迎的是医护人员经常与病人交谈。因此我们采取边护理边教育的方法。如扫床、测血压、服药的时间对病人提供教育内容,对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病人,我们利用文字材料做补充,给病人看与疾病有关的小册子和标准教育计划等。我们医护人员要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敬的良好关系,把医疗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根据病人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4 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我国高血压的治疗目前仍以口服药物为主,大部分病人需长期或终生服药,在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与病人要充分认识到治病的长期性,在心理上要具备一定承受能力,在战胜疾病之前一定要战胜自我。
4.1 高血压病的基础教育 高血压的基础教育包括:血压多少可叫高血压;高血压的分期;多长时间测一次血压;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高血压与遗传的关系;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治疗高血压药物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高血压如何预防;维持自身血压的稳定范围;高血压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通过基础知识的教育,使病人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4.2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培养高血压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高血压的特点:长期性;对自身疾病的重视不够;消耗一定的费用;不理解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性。高血压病病人渴望得到有关疾病的知识,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调整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控制疾病的发展进而达到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目的。
4.3 指导生活习惯的改善 低盐低脂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戒烟忌酒,加上运动疗法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改变生活方式可起到自体降压、协调降压的作用。
4.4 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有人认为病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现今降压药物能使90%以上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至正常,而自然人群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率较低,主要与病人服用降压药的依从性有关,其原因是人们对高血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有的因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好转或怕麻烦,加上经济因素,药物副反应等种种原因导致病人擅自停药或不规律服药。针对这些原因,反复向病人解释病情及冶疗的意义和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严格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可持久地维持降压药物的血液浓度,避免短效药物引起血压骤然下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血。尽量避免使用贵重药品,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利于长期服药,病人出院后嘱病人定时测量血压,每周1次,随时修订治疗方案。
4.5 注重心理护理 加强卫生宣传,有针对性地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病的一般常识,使病人对病情的诊断、治疗有大致的了解,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平衡,生活要有规律,对疾病忧虑恐惧者,讲明高血压是可控制的疾病,只要有效地控制血压便可健康长寿,减轻顾虑。对疾病不重视不愿长期服药者,应对其讲明高血压病及并发症的危害,使其主动配合服药,达到增强健康,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5 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组60例获随访病人在适应现状、情绪稳定、心理平衡、自保能力等方面均达到教育目的。经护理人员耐心宣教与心理护理,病人主诉不良情绪消除,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对治疗充满信心,能做到遵医用药,正规治疗还学会了疾病的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并使护患关系得到发展和升华,个人潜能得到发挥,充分体现了护士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树立了医院良好职业道德形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血压;住院健康教育;护理三到位;效果
如何把健康教育融入到护理全过程中呢?本院这几年来贯彻了“护理三到位”,(护理三到位;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时护士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入院时的宣教、住院时的健康教育、出院时的康复指导,即护士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全程护理服务的过程。)我科护士自200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对180例高血压病人在住院期间如何进行健康教育进行探讨,从而使高血压病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具体方法如下:
1 入院时热情接待
介绍医院环境和病房环境,并向病人及家属宣教高血压病的危险行为因素:除了种族、遗传、年龄、性别之外,主要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所致如高脂高热量、高盐饮食、久坐的生活方式、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绝经期的妇女,糖尿病、肾脏病者更易罹患高血压。
2 住院期间根据高血压病的专科特点进行教育
2.1 首先,使病人和家属相信抗高血压药物确有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法应是联合用药而不是单一药物,联合用药的好处不仅提高疗效,而且减轻了各药的副作用;相信对高血压病进行正规治疗,不但可有效的降低血压,且可减少与高血压相关的疾病和死亡;相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不是越贵越好,要因人而异;相信坚持长期服药能控制高血压,能提高生存率;知道高血压的危象;认识到血压的监测和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掌握康复技巧等。
2.2 其次,使病人和家属认识到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导:
2.2.1 平衡膳食:增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喝牛奶,减少脂肪的摄入。限盐,劝告每日纳摄入量减少到4克;
2.2.2 松弛,保持情绪稳定:教授诱发松弛反应的方法,例如气功、默想等,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
2.2.3 保持理想体重:调节饮食和适宜运动,并经常随访;
2.2.4 运动:按适合病人的需氧运动计划,循序渐进地锻炼,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2.2.5 戒烟限酒;不吸烟,不饮或少饮酒。
2.2.6 交流经验:“久病成良医”,鼓励高血压病人间相互交流经验,举例说明实际效果等近距离传播。
3 出院时要指导病人必须坚持按医嘱服药
切忌忽用忽停,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能自己停药,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定期监测血压,病情需要时如何定期随访,病情突变时如何应急处理,如何早期发现病情发生的先兆,如何预防高血压的方法等。
4 结果
通过对上述方法的实施得到的效果与2007年7月1至12月30日的279例病人相比较,具体结果如下:
(1)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43%。
(2)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51.7%,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更满意了,更能主动向医务人员咨询有关知识。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分布广泛的慢性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目前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存在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1]。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社会、文化、习俗、心理、饮食、生活及行为等诸多因素,因此,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展除使用药物外,还需靠社会医学、心理医学和行为医学[2]。而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降低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今社会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通过住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5年1月~12月住我科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我国新的高血压分类和诊断标准(即1999年WHO/ISO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标准)。随机抽54例入院后健康教育前的患者作对照组,年龄32~76岁,男24例,女30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6例,初中以上18例。随机抽取63例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作观察组,年龄33~78岁,男25例,女38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9例,初中以上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对两组高血压患者,了解年龄、体重、生命体征、文化程度、职业、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状况、性格等项目。
1.2.2 对观察组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是让患者了解血压正常值范围、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诱发因素、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自我保健知识、目前高血压防治误区、坚持用药的意义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对现存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疏导。
1.2.3 评价标准测试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即填写“患者健康知识问卷”。用“是”、“否”回答,问卷回收率100%。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结果见表1。
3 讨论
从表1可以得出,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比较,P
3.1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知识水平的影响
通过健康教育,既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和高血压病是终身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需要终身治疗。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3.2 健康教育对生活方式改善依从性的影响
通过健康教育,高血压病患者在饮食、精神紧张、缺乏锻炼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3 健康教育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由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终身的过程。大多数患者居住在乡镇及农村,一是因患者对高血压病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因患者经济困难,致使高血压病患者不能按医嘱按时服药或用药剂量不准确,甚至自行停药。通过健康教育增加和强化患者对疾病诊断、治疗的理解、认识程度及规律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拓宽医患沟通渠道,加深了医患之间的了解,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100.
[2]刘继英.国外心血管护理的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