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原发性高血压可同时有左心房扩大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Af)。高血压不但是房颤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作用、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寻找房颤的防治措施及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0月1日—2006年10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特诊科、心内科病房,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内科门诊以及深圳市北大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所选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以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缬沙坦80~160 mg/d或上海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氨氯地平5~10 mg/d作为基础用药的患者方可入选,入选患者允许加用氢氯噻嗪、美托洛尔,年龄和性别不限,未达到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以及伴有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紊乱、预激综合征和存在其他原因可引起房颤的患者,也除外之前已有房颤或房扑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调查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选用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的患者均不参与调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采用美国惠普公司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以标准方法检测左心房前后径,>35 mm为左心房扩大)。
根据患者服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房颤出现的客观证据,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和非房颤组(非Af组)每组80 例,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变量进行匹配,配对比例为1∶1。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Af组和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见表2。两组用药情况见表3。表1 Af组与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表2 Af组与非Af组左心房内径及扩大情况比较扩大(例)Af组8036.7~47.55228非Af组8032.7~44.53644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Af组与非Af组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情况比较 例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本组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其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心肌解剖及电生理的改变[2],高血压患者心房肌小动脉狭窄或闭塞,部分心肌发生缺血变性及纤维化,形成许多无应激功能的心肌小岛,为阵发性房颤提供了心房电活动不一致的病理基础。在解剖改变前,心房电活动改变就已经产生,表现为心房传导时间延长、不同部位有效不应期的不均一缩短,心房肌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ARB在人群中降低Af的发生及复发主要与ARB改善心房电活动及心房肌结构重塑机制有关[3]。ARB还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逆转左心室肥厚,对心血管有长期保护作用[4,5]。
回顾性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防止和延缓左心房扩大对房颤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缬沙坦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1:1 285.
[2]孙艺红,胡大一.高血压与心房颤动[J].中国医药导刊,2007,33(4):264266.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47-02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由高血压引起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心力衰竭发病几率升高,严重威胁患者而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1]。本研究分析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74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37例,男女比例19:18,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25±5.94)岁;对照组37例,男女比例20:17,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84±5.6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300mg/d普罗帕酮(盐酸普罗帕酮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91)治疗,1次/d,同时根据患者病症情况服用100-300mg/d(阿司匹林片,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3),1次/d。研究组患者予以150mg/d厄贝沙坦(厄贝沙坦片,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5),1次/d,同时予以常规房颤治疗,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情况;随访期间观察两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对比(x±s)
组别例数(n)房颤持续时间(h)左房内径(mm)研究组3713.15±4.1329.64±4.58对照组3720.25±4.8140.14±5.09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对比(x±s,mmHg)
组别例数(n)舒张压收缩压研究组37130.15±8.5977.14±6.08对照组37135.36±9.4778.64±7.13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复发率,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率为16.21%,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7.84%(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具有发展慢、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征。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由老年高血压至心律失常而引起的并发症,临床症状以阵发性房颤与血压升高为主,本研究资料选取患者均出现明显症状,并经详细诊断确诊为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且患者中不含厄贝沙坦、普罗帕酮与阿司匹林药物过敏者。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一般采取常规房颤治疗,通过普罗帕酮降低患者心机兴奋程度,改善心律失常情况,同时予以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压控制情况较好,但临床根治性不够理想,患者房颤复发率较高[3]。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改善较好,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善情况,原因在于研究组中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对血管收缩与醛固酮释放具有理想的抑制作用,与常规房颤治疗方案连用,提高药物氧化代谢速度,药物吸收效果更佳,从而促进患者房颤改善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均达到预期效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高血压病症的改善情况均具有临床价值。另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房颤复况,研究组患者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研究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了常规治疗中复发率较高的缺陷,通过长期服用厄贝沙坦缓解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稳定心率情况,降低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况。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中还应予以适当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防范影响病症复发的因素,从而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显著,临床复发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105-02
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1~4]。本文通过对用不同方法治疗的97例高血压病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进行比较,探讨心理、个性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为寻求良好而有较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病组,选自2007年8月~2008年2月间在医院门诊的高血压病人共97例(男58例、女39例),平均54.±5.3岁,全部病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Ⅰ~Ⅱ级的诊断标准[5],排除肝、肾、脑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设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共40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在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全部受试自评心理状况,用龚氏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了解受试的个性特征。全部病人分三组:其中31例很少或没有参加气功、太级、放松及其他体育活动,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称单药组),29例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系统治疗,而积极参各类体育运动(称运动组),另有37例既服用抗高血压病药物也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称综合治疗组)。
2 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P
2.2高血压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3 讨论
有人认为高血压病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1]。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SCL-90中9个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健康人群,说明高血压病人存在较多的不健康心理,与文献报道一致。
这些不健康心理状况究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心理原因,还是患病后对疾病的必理反映,目前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稳定人格的人易紧张,常焦虑、情绪波动,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外周血管收缩,肾素与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2]。本研究组中高血压病人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定,同时还发现:病人中内向不稳定者较外向稳定者的较多的心理障碍,提示个性心理特征和状况与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另一观点则认为: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QOL)较差,是疾病本身造成,与心理社会因素无关,是由于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后出现的“标签反应” [3]。心理障碍是高血压病的病因还是结果或兼而有之尚需深入研究。
鉴于高血压病人的不良心理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临床医师们主张对高血压病除采用取药物治疗外还应综合治疗,如生物反馈、健康教育(低盐、低脂、减体重、增运动等),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社会支持等[4]。本研究还显示:综合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少于单一治疗组病人、运动治疗组病人心理问题少于单药物组。因此认为:运用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宁,朱昌明.集中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个性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63,69.
[2]Burke V, Beilin L, German R, et al. Association of Life Styl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ish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nsion :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the eldenly[J]. J-Clin Epidemiol. 1992; 45:1061.
[3]张苏范,栾建安.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的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6-7,5.
[4]张苏范,王成轻.综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三年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