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8 10:16: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The value of APACHE Ⅱscore on the death risk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LU Seng-fang HAN Fu-li YU Feng CHEN Fei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APACHE Ⅱ score on the death risk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ACHE Ⅱ scoreof 105 cases ofthe death from stroke in 2000~2006 years. ResultsThe score of APACHEⅡis 14~46 and the average is (27.89±6.06), the death risk coefficient is 23.31%~98.09% and the average is (66.75±10.38)%,the grades of APACHEⅡis above 14 especially above 27, or the risk factor of death is above 23% especially above 66%, then the mortality rate increases obviously. Conclusion APACHE Ⅱ score is valuable on the death risk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Key words】APACHEⅡ score ;stroke ;the death risk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77-01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如何在发病早期就能用量化的指标来判定脑卒中死亡危险程度是医务工作者一直探求的问题。APACHE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评分系统最早运用于评估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预后,运用于脑卒中预后评估的文章很少,本文对我院2000~2006年死于脑卒中的105例病例的临床进行总结,同时运用陈道军的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析,探讨其对脑卒中死亡风险评估的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05例,男性51例,女性54例,年龄52~87岁,,平均(75.88±7.00)岁,住院1~67d不等,平均(13.83±10.38)d,脑出血34例,其中脑干出血6例,大脑半球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丘脑出血2例;脑梗死71例,其中脑干梗死10例,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45例。105例病人中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66例,有高血压病86例(83%),冠心病56例(53%),2型糖尿病44例(43%);并发高热100例(95%),肺部感染76例(72%)。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6年之间脑卒中死亡的105例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且均经CT证实。总结各例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运用陈道军的APACHE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评分系统软件包,根据患者既往慢性疾病史、年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入院当日或次日的化验结果(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以及其睁眼动作、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情况进行评分。APACHEⅡ评分总分值0~71分,病情越重分值越高。
2 结果
APACHEⅡ评分14~46分,平均(27.89±6.06)分,死亡风险系数23.31~98.09,平均(66.75±22.92)%;最终死于脑疝50例,感染包括肺部和尿路感染2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7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窒息2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脑肺肾下肢多处动脉栓塞1例,不明原因2例。
3 讨论
本组病例男女比例基本相等,年龄较大,平均75.88岁,其中脑梗死68%,脑出血32%,有高血压病者占83%,提示脑卒中死亡病例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很高;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63%,意识障碍预示预后不良;高热占95%,尤其肺部感染率非常高,占72%,临床上应重视防治,在高热的原因中有卒中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中枢性高热,也有坏死灶吸收或肺部、尿路等部位感染引起,故发生率极高,高热加重脑损害,每升高1℃脑细胞耗氧量增加5%[3],有报道认为高热与卒中死亡有一定的关系[4]。死于脑疝50例,提示脑部本身损伤重仍然是脑卒中的主要死因,死于其他原因的比例也不少,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窒息等,需引起我们注意。
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因素包括:①颅内病损的严重程度和性质;②全身各系统的反应;③患者的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系统的三方面内容反映了上述因素,即Glasgow评分可反映病损的程度,急性生理学指标可代表患者的全身反应,慢性健康状态代表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运用APACHEⅡ评分系统来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有其合理性。
本组APCHEⅡ评分14~46分,平均(27.89±6.06)分,死亡风险系数23.31%~98.09%,平均(66.75±22.92)%,这与苏民[5]等研究的APACHEⅡ评分大于14分死亡率明显增加十分相似。我们认为APACHEⅡ评分对脑卒中死亡风险评估是有价值的,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同时可以及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所以应对高龄,同时有意识障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并发肺部感染、高热的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APACHEⅡ评分,尤其应进行动态评分,若APACHEⅡ评分大于14分特别是大于27分,或死亡风险系数大于23%特别是大于66%,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景炳文主编.急诊急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708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王增绪,51例脑卒中死亡病例分析[J].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0,9(5):393
近年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迅速,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以中医未病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出自助式健康管理新思路。自助式即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设计构建针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以下简称慢病自助系统),为个人提供自助式慢性病风险监测、评估、干预、跟踪等服务。
1技术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1.1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指对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健康管理信息化对医疗行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如吴海云等人开展的“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表明经互联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可行性。设计健康管理网络自助系统可为控制慢性病风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2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Health Records,HR)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等健康组织机构认为构建由个人管理的个人健康档案(Personal Health Records,PHR)是最有必要的。PHR包括疾病史等基本信息,体重血压等居家检测信息,以及情绪压力等心理状况,吸烟饮酒等生活状况。这些数据可通过自备仪器(如血压仪)和自身健康状况在家中自行获得。这为慢性病管理的自助式理念奠定了基础。
1.3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指根据收集的健康信息对健康状况用各种评估工具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分析。国内外已有诸多评估模型研究成果,既包括冠心病等特定疾病风险评估,也涵盖36 项健康调查表(SF-36)等健康功能评价。这些评估模型根据生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等)、行为方式(如吸烟饮酒睡眠等)、心理因素(如压力、紧张度等)等健康相关因素评价健康状况和患病风险。在慢病自助系统中实现各类评估模型,便于评估健康状况和发现潜在患病风险。
2慢病自助系统的原型设计
慢病自助系统体系结构,由数据层、基础层、业务层和服务层等构成。基于自主和主动管理理念,为健康、亚健康和慢病患者等目标人群提供慢病评估、预警、干预和跟踪等服务。
2.1数据层提供各类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支持。由健康风险因素集、风险评估模型集、个人健康档案库和健康保健知识库等组成。风险因素集囊括了一系列适合居家检测的生物医学指标、心理状况指标和社会生活指标。从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中抽取并分类重组而来。抽取原则是保留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记录的项目,去除反映卫生服务活动等无关项目。个人健康档案涵盖每个用户的日常健康状况、每次评估自测结果和患病情况。日常健康状况通过三元组描述,便于临床医生依据健康指标走势诊治。健康保健知识库相对独立,是服务层的数据来源。
2.2基础层提供日常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助式采集存储健康状况与危险因素的支持。
2.3业务层提供各健康阶段自我管理支持,包括健康状况评估、健康风险预警、慢病风险干预、健康状况跟踪等。健康人群通过健康风险评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提示纠正不健康行为,从而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就医。慢病风险干预功能针对需要在服药、饮食和运动等多方面开展长期干预治疗的慢病患者设计,包含4个步骤。(1)确定阶段目标,在系统中设定某疾病对应风险因素干预预期值;(2)制定行动计划,选择一套针对病情的综合干预方案,涵盖药物、膳食、运动、行为、心理等项目;(3)执行行动计划,系统每日提示任务清单,并以问答形式收集执行情况;(4)检验执行结果,统计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借助模型重新评估以检验阶段目标执行效果,比对状况改善程度,跟踪健康状况。
2.4服务层提供健康教育促进支持。涵盖2类知识。保健知识涉及常见慢病预防、营养、运动、护理等诸多方面;就诊知识则涵盖知名医院知名专科的专家信息,包括简介、门诊时间和预约方式等。
3结论
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自助式健康管理计算机支持系统中,提供了自我健康风险评估和自助式健康管理支持服务。当然,原型系统有待改进完善。(1)集成常见家用健康仪器,实现数据自动采集;(2)改善人机接口,简化老年用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兆苏. 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3, 24(3): 236-239
[2]刘忠仁. 近十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概况[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3.12, 3(6): 52-59
[3]陈君石, 黄建始. 健康管理师[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12
[4]吴海云, 何耀, 潘平, 乐国强. 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l2, 2(6): 333-337
[5]卫生部. 卫生部印发健康档案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OL]. 省略/gzdt/2009-05 /19/content_1319085.htm, 2009-5-19
/2009-11-12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病种繁杂,且病情重,变化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存在极高的风险[1-2],因此,护理工作难度较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护理知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210例,其中,男112例,女98例,年龄为46~87岁,平均(54.7±16.8)岁。所有患者第一临床诊断均为心血管疾病,且住院时间均≥4周,入院后患者均意识清楚,语言清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均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依据护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预防方案。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2.1常规护理措施每日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若存在高血压,应及时了解患者血压情况并详细记录,分析影响因素,告知医师,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消除影响因素,力求血压控制在一个平稳状态。若存在血脂和血糖异常,应定期行血脂和血糖监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并消除不良习惯,同时定期监测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及肝功能等指标情况,以评估用药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1.2.2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以我院心内科多年护理经验及医院相关护理规章制度为依据,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护理风险事故的经验教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位入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辅导。心血管病往往发病急骤,进展较快,加之老年患者居多,因此,该患病人群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交差,对于困难、挫折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入院,极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认识能力下降,悲观易怒,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病情恢复,因此,我院针对上述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每位患者在入院当天就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问卷评估,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与家属共同帮患者度过心里难关;②心血管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其救治的黄金时间往往在发病的先期,因此,掌握心血管病的急救知识及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知识的普及,并定期进行相关健康讲座,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其中,让其逐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展规律,治疗措施及预后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③生活指导。除上述措施外,我们还根据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种类制订了不同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案,为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例如,若患者患有冠心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应注意减少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力求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且不能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大便通畅。若为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避免肥胖,控制三餐的热量摄入,避免血压波动。
1.3观察指标
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技术水平及心血管内科治疗指南落实情况等几个方面使患者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②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风险事件、并发症及患者医嘱遵从性等方面将护理效果分为差、一般、良以及优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63例,良者38例,一般者4例,差者0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38例,良者54例,一般者9例,差者4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常存在多种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自信、恐死等心理方面的问题[3],住院期间可能会做出某些偏激的行为,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部分患者依从性差,可能无法完成医嘱,不配合治疗,擅自离院,增加院外心脏病意外事件的发病几率,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另外,部分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症较多,可能出现摔伤、跌伤、坠床、烧伤、窒息等意外事件或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上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预防方案,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增加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