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1:06: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蒸汽机械,工业时代
农业、手工业是古代社会至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支柱,建筑、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导致的人员损失有时可影响国家经济,导致矛盾和冲突。人口和百姓对物质需求的增多,使科学家、企业家寻求更好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起,蒸汽机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在这一时期,大机器工业开始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陆续代替手工工场,最终确立了工厂制度,进而使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英国工程师、发明家理查德•特里维希克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轮轨蒸汽机车的发明者。2004年,英国皇家造币厂生产金、银、铜镍合金三种纪念币以纪念蒸汽机车诞生200周年。车诞生200周年”2英镑纪念银币的正面人物为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硬币采用了她的老年肖像。硬币背面圆环内的主图为特里维希克发明的蒸汽机车,圆环外齿轮环绕,象征着工业与机械。这枚硬币采用双金属设计,具有一定的画面美感。1996年英国蒸汽火车20元纪念银币三枚:“火箭”号、“飞翔的苏格兰人”号、“昏星”号,这三枚银币的正面采用统一设计,使用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青年肖像。三枚银币的背面,依次展示了“火箭”号、“飞翔的苏格兰人”号、“昏星”号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英国蒸汽火车。“火箭”号蒸汽机头被用在世界上第一条火车旅客线路上,“飞翔的苏格兰人”号当时时速高达160公里,“昏星”号是英国铁路公司最后的蒸汽机车。
二、电气航天,信息时代
如果说蒸汽机象征着人类迈向标准化工业的第一步,那么电气工程则使人类搭上了顺风车。2004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125周年”1美元纪念银币的硬币正面主图为爱迪生立像,只见他左手揣进裤兜,右手倚在桌案上,手中握着一只电灯泡,露出自信的微笑——不拘小节并不影响他进行伟大发明。硬币背面,一只试验用的电灯泡向四周放射光芒,象征光芒的线条之间,露出斜长的三角,这样的三角有七个,似乎暗喻电光跨越七大洋,传遍千家万户。人类使用电的意义不亚于发现火的作用,而飞向蓝天、迈向宇宙则是人类探寻自我、挑战未来的另一种方式。提到航天事业,就不能忘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2014年,由圣彼得堡造币厂生产,俄罗斯央行发行“伽利略诞辰450周年”纪念银币,其中本色币850枚,彩银币150枚。银币的正面为俄罗斯银行的双头鹰标志。银币的背面以繁星、比萨斜塔、学者交谈和日心坐标系为背景,展示出伽利略的工作场景。这枚硬币以彩银币最为美观,镶嵌工艺打造的蓝色星空和太阳系行星呈现出奇妙的视觉效果。古人对天空的仰望和对强大工具的期盼,在20世纪得以实现: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人类从此开始掌控天空;1946年,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比人脑更强大的计算工具出现了。历史的齿轮滚滚向前,人类的科技在短短几个世纪间的发展超越了此前上千年间的变化。2000年,由莫斯科造币厂生产,俄罗斯央行发行“现代世界的人类”3卢布纪念银币一枚。这枚银币的正面为俄罗斯银行的双头鹰标志,版式与伽利略银币大同小异。银币的背面构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在伊甸园著名的苹果树下,亚当和夏娃脚下是一只残缺的苹果。图中的夏娃以简单的线条处理,与全身的亚当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并未影响画面的阴阳协调。我们看到,所谓的“禁果”并未使人类陷入困境,反而使人类两手触摸科技。乐观、善于畅想,这便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计算机、飞行器和航空理论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走出地球看一看的梦想最终实现: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走出了人类在其他星球的第一步。关于这两次壮举,各国发行过很多纪念币,其中就有1997年库克群岛发行的“20世纪-月球行走”50元纪念银币一枚,该币是当年库克群岛发行的20枚“千年纪念”纪念币之一。银币的正面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中年像。背面为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登陆舱和美国国旗前向人类致敬的画面。伽利略曾经观测过的月球,而今有人登陆,并在那里留下地球人类文明的礼物。
起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以家庭为核心,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其在内容上除了具有家庭养老模式中的日间照料、生活料理服务外,还具有机构养老模式中的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在方式上是以社区养老网络为依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新型混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满足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养老需求,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社会共识的、在国外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总报告起草组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4.3%提高到34.1%,这充分暗示出中国养老的社会化需要的趋势更加明显的迹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巨大的养老社会化需求之下,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趋势。
从我国的经济和人口结构现状来看,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以其他养老模式为辅。目前来看,单靠居家养老已经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同时,机构养老因其只能解决老年群体的一小部分养老问题而不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要。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
一、中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难。
(一)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差异化不足
部分社区仍是以家庭照顾为主。梅凯在《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一文中指出,[2]湖北省养老服务存在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二)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贴、服务收费和社会捐赠。赵素平在《养老产业快步走》一文中,[3]老年学院收取学员低廉的费用,而这一步用只占到老年学院运营费用的五分之一左右。足见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不可持续。另外,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还导致了某些企业的寻租行为,如借用国家审批的发展老年产业的土地发展其他产业。[4]
二、现代科技手段在养老机构的运用及其效应:案例分析
一些有潜力有能力的养老机构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并在形式上借助互联网科技,不断解决居家养老模式所遇到的障碍,不断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
以金太阳养老服务机构为例,[5]其服务项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服务产业链。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面有“一拨通居家呼叫”、“定制手机一键求助”、“GPS主动寻人定位”以及无偿救助服务。其中,“GPS主动寻人定位”鉴于老年人方向感比较差,在户外陌生环境遇到困难,打电话往往讲不清楚自己的位置。金太阳老人机的GPS采用的是主动寻人定位,即即便老人不说一句话,金太阳也能快速地在地图上定位到老人的所在位置。对于走失的失智老人,在子女的要求下,只要老人带着金太阳手机并处于开机状态,手机就能定位到老人的位置,帮助子女迅速找到老人。
与此类似,以老人护理、医疗服务、起居照顾为主要服务项目的香港颐和园护老中心,其推出的游走检测器即在院舍多处设有红外线检测器。例如,院友离开院舍范围,系统便会实时通知护理人员,避免发生老人走失意外。此外,借助移动互联平台,在社区居家医疗方面,有部分机构有专门针对医疗病情诊断的移动客户端系统,使服务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状况。
基于以上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和科技运用的案例,结合目前互联网科技和社区养老结合的相关政策,总结互联网科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作用体现如下:
(一)提高和优化了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例如,“GPS主动寻人定位”和游走检测器,都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老年群体走失的意外,优化了老年群体在社会照顾方面的保障服务。而医疗移动互联客户端则是对于老年群体锦上添花的便利服务通道。
(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通过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手段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人工服务。不容怀疑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因为所从事的服务内容过多要求所致,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工,从而让服务人员缩小服务的范围。
三、现代科技对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展望
我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福利处的副处长孙文灿指出:“互联网+养老”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以及支付、评价等专业保障,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下一步,政府部门应当扮演好引领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O2O模式等方式,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坚持免费试用与产业链延伸,上门服务与大数据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发展老年电子商务、老年互联网金融、老年教育等新业态。”[6]这充分体现出将互联网科技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所需的前提假设以及不同实体配合之后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美好前景。
目前,以上假设前提已经初步得到实现。在2015年7月4日天翼展上,中兴通讯旗下的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就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宣布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将以湖南为试点,以电信“千兆宽带”为支撑,综合专业化服务、数据平台、云计算等,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运行,其他谋求利益者也会寻求从中分一杯羹,如此,居家养老模式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将会被自然解决。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内容、水平以及服务方式等都会得到极大优化和创新,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居家养老模式将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史菁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 桂莉,吴兴,卉张,欣宇,陈梅,王佩,王腾.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6).
[2] 梅凯.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4(23).
[3] 赵素平.养老产业快步走[J].城市开发,2013(5).
[4] 爱老网[DB/OL]. http://ailaoweb.
com/html/news/industry.
[5] 金太阳养老服务[DB/OL]. http://
/.
一、科学技术活动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方面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所到来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承受着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代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价值理想相背离,成为一种超出科学技术本身而具有负面社会效应的社会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针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到来的伦理问题已经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它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二、科技伦理问题的表现
1.网络技术对科技伦理的冲击
(1)网络技术的概述。网络技术是以计算机信息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为载体,最大范围提供信息服务的一项新兴先进技术。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具体形式,也是计算机技术的新的发展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起,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已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观念及生存方式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现有的社会伦理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网络技术所引发的隐私权、知识产权、国家之间不平等、非人性等伦理问题,人们有些不知所措。
2.伦理问题及反思
(1)隐私问题得不到保护。网络主张系统要开放,符号要通用, 强调言论的自由与人际关系虚拟沟通, 鼓励追求“真实”与张扬“个性”。作为它的结果,这也会使个人的隐私权被剥夺, 私人生活价值受到贬值。面对电脑黑客无孔不入的盗窃行为,信息的安全性就显得岌岌可危,人们往往在不知情中就受到损害,因而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据专家分析这种侵犯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对个人隐私的直接侵害。第二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第三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
(2)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知识产权被定义为: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两部分。据专家研究,网络使用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知识产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给侵犯知识产权的界定也带来了困难。第二, 有形载体的“无形化”, 使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物质化不再明显。第三,在网络上有无产权的信息是难以分辨。
2.生物技术对科技伦理的冲击
(1)生物技术的概述。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这些技术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是通过其中某个技术的发展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或细胞改造后获得的工程菌或细胞,必须通过发酵工程或细胞工程来生产有用物质。”按照现代生物技术的目的和用途,还可分为诸如医学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军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
(2)伦理问题及反思。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它在为人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社会问题。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当人体食入转基因食品,就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目前已经出现了饮用转基因大豆豆浆过敏、转基因西红柿导致过敏、坚果作为基因被导入其他生物引起人体过敏等现象。在进行转基因作物实验时,较为常见的标记基因是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来充当,这也有可能让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转基因微生物有可能会与其他生物进行遗传物质交换,这样就会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或产生新的有害生物,导致疾病流行。转基因生物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生物多样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抗盐碱、抗病毒、抗害虫作物的同时,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甚至一些物种会灭绝,还可能会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当转基因植物大面积种植时,由于转基因植物病毒载体使用可能导致病毒基因在全部细胞中普遍存在,它的重组风险比普通植物要高出许多,将会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秋.当代生命科技的伦理审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