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老年医学的原则

老年医学的原则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年医学的原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老年医学的原则

篇1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重点,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均已将老年医学设为重点课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点,诊疗过程与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搞好老年医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老年内科疾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对老年病内科学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的设置

1.1 加强总论内容、突出老年病的特点。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涉及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不能全部涵盖以上范畴,内科学本科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特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比如1、多脏器病变,疾病基本没有单一性,以老年代谢性疾病为特征;2、起病隐匿,疼痛感觉差,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减弱,感染时发热不明显;3、发病症状迥异,如以房颤发病的甲亢,以纳差发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体检时发现恶性肿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强调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与中青年相应疾病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在总论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容,增加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疾病的特点作好知识铺垫。

1.2 合理调整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章节编排上,既要考虑到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先后顺序,又要照顾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老年医学课程应放置于内科学和神经病学教学之后,因此时学生已对众多的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老年疾病的特点,又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知识。在具体结构上,要贯穿从老年病学概论、老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到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疾病、老年性肾病,再到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痴呆,最后到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系,层层讲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从而贯穿整个内科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发疾病重点讲解,如在心血管系统中选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重要疾病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讲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点。第一,老年病以多种疾病并存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讲授中要针对衰老和代谢病这条主线,使学生对三者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学以诊断为主,但老年医学教学时则以治疗为主。如对高血压病,我们并不重点讲授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是重点介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因要考虑老年人代谢的特点、器官功能状态、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因素,我们强调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器官保护作用,重点讲解不同于内科高血压治疗的一些特点。第三,如果内科学教学以治疗为主,老年医学则应以疾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如骨质疏松病症涉及内分泌、骨科等多个学科,教学重点放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学生能掌握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归纳式和暗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过去的教学观点侧重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过程,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问题整体综合分析能力。我们通过课前以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带着问题来学习,将学生知情智力整合统一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打破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专业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封闭,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教学效率低。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形象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学重新设计,配以声音和图片,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形成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运用这样新颖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学生在学习老年病知识的同时,需要兼顾相邻学科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老年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赋予的责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医学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朱继民,李白坤,叶冬青.医学统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97―199.

[2]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刚.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1―133.

篇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在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的重要医学培训,是保障医疗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可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是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的关键项目之一,是每名住院医师都面临提高的技能。目前我国人文医学课程相对不足、人文医学技能培养欠缺,这此有待提高和改进。人文医学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内涵丰富的医学哲学,人文医学技能是将对人文医学知识升华为精神和信念,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师临床实践能力中不可分害的重要部分,这里面强调厂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老年医学科多接诊和收治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同时,老年患者又是肿瘤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也是终末期患者集中的人群。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厂更高的要求,对死亡有厂更多的认识,那么如何在老年医学科合理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和终末期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对待终末期患者的各自诉求,如何更好的服务患者,如何让住院医师掌握和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这此是我们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责任所在。有必要在有限而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对住院医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工作。

2老年医学科进行人文医学培养的方法

2.1住院医师培训前的基本特点    

住院医师在进人临床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临床问题,也可能存在很多人文心理问题。当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终末期疾病患者,如肿瘤、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患者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终末期患者,有可能会产生不安和压力,避免接触终末期患者和家属等不良情绪。我们带教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指导。

2.2老年医学科人文医学培养内容    

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进行人文医学培养时,可参照缓和医疗教育进行规划和带教。缓和医疗是人文医学在终末期患者中的集中体现,是为厂提高终末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达到内心平静,做到生死两相安。对终末期患者照护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灵性。其中灵性照护是指帮助患者接受生命是有限,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生死两相安的境界。通过培训使住院医师正确理解死亡观,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3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    

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进行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内容讲座及教学查房,讲者由经过专业人文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及缓和医疗培训的医师担任。可设置理论授课、教学查房和临床实践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论授课,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讲座为集中授课,2学时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普及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理念与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如何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评估终末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心理状态;如何照护终末期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通过理论授课使学生理解于什么是正确的死亡观。只有自身理解,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然后安排教学查房,为理论授课之后的两周内完成。选取住院的典型病例,依据理论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讲解,答疑,回答住院医师问题,时间可设置为2学时。    

最后是临床实践,这部分可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由3一6名学生和1名带教教师组成。小组内相互演练,由1名住院医扮演患者、1名住院医扮演家属、其他的住院医师则运用所学的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演练,深人理解人文技能培训提出的照护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也就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疼痛等(生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倾听陪伴患者痛苦、苦恼如为什么会得肿瘤、为什么治不好、“走厂后”子女怎么办等由其经历带来的问题(灵性)。带教教师进行点评与讲解。然后在2个月的具体管理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对临床遇到的病例进行实践,由带教教师指导。

3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    

篇3

2长春市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医疗需求与医保费用的矛盾加深:老年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率提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伴随其来的是较高的医疗费用,造成有限的医保资金无法保障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求,医保费用入不敷出的风险加大。据统计,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是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住院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人次也随之增加。马晓丽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显示,住院患者80%为老年人,76~80岁老人比61~65岁老人的住院人次多54.29%。由此可见,老年人所花费的医保费用在全部医保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

2.2现行医保政策公平性欠缺:“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政策仅仅能满足老年患者最基本的医疗要求,且这一政策是按照全人群标准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各年龄段的需求差异。老年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医疗保险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常人,从这一角度讲,现有制度并没有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此外,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狭窄,设置相同的起付标准和自负水平,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门槛”相对过高,造成一些老年人即使有医保也很难享受医疗服务;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险,本身其生活质量就很低下,每月用在医疗上的花销占据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就给这部分人群带来相当大的生活压力。医疗资源的使用一定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老年人。

2.3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现行医疗经费筹措机制比较单一,缺乏多方投资和社会化运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整个参保结构趋于老化,基金的积累性在逐渐减弱甚至萎缩,而受益人群却在逐步扩大,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是青年人医疗支出的3倍,这样一增一减,无疑加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负担。基金平衡关乎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医保体系运行的关键,如何在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基金收支平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所在。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制度保障: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这一制度的提出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适合老年人以慢性病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需求。但目前由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在社区医院就诊,有的医疗项目医保不能报销,而大中型医院可以;在各级医院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水平存在差异,但医保支付比例相差很小(5%左右)。由此可见,实行这种医保支付机制实际上是鼓励参保人到大医院就诊,社区医院很难保证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节约卫生资源的作用。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人员业务水平低,全科医生稀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使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5商业保险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很不充分。从各寿险公司的产品看,老人医疗保险不全面,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大多是一年期的附加险,而一些重大疾病长期投保年龄都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出现商业医疗保险躲着老年人走的局面。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保险,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

3对策建议

3.1加强医保基金支出管理和监督: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更要加强对医保基金支出的管理,减少基金流失,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对不符合政策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剔除;同时也要加强对基金使用的监督,既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的控制,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执行与监督分离的原则设置机构体系;同时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单位和个人拨付基金时,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对医疗费用和病情资料进行监控和实地调查,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3.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有学者认为确立一个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将是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框架内公平的体现,笔者认为此构想具有可行性,但一定要视国情以及长春市具体情况而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老年人医疗保险管理局,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对参保老年人和医疗定点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并委托医保经办机构进行资金运作。在报销比例上,建议以年龄为划分依据,为不同年龄段患者确定合适的报销比例,不能单纯的“一刀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相比,发病率较高,风险较大的疾病,其报销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在老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也要有所区分。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要沿着这一趋势稳中求进,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使其在医疗保险政策角度上更多地惠及老年人。

3.3着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世界各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增强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病率。此外,老年患者多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大医院确诊或手术之后,可以转入社区进行长期的常规性治疗,在社区医院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展家庭病房,既可以节约医疗费用,又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指导就诊,减少盲目就医,落实“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需要。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视,增加资金的投入,健全基本设施,保证社区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加强康复、保健等功能;建议让社区医疗机构成为老年人的定点医院,并且适当提高老年人在社区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由此,将老年人的卫生需求向社区分流,既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也有利于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减少医保基金的流失。

3.4促进老年医学的发展,鼓励全科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普林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本科医学教育里没有老年医学的必修课程,也没有开发老年医学的必修教材,有的学校可能有这方面的选修课,但远远不够。”在本科医学教育中推行开展老年医学的必修课教学,让医学生掌握一定的老年医学知识将是大势所趋。此外,老年人医疗服务要有整体观念,它并不是某个医疗专科就能解决的问题,全科医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解决老年人医疗问题的模式。老年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还可能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从专科理念向综合和全科理念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解决问题。

3.5成立康复院、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目前卫生服务体系,从常见病治疗到健康管理,从疑难重症的救治到治愈后后的护理、康复,缺少一个很好的衔接和互动。老年人的患病大多都存在病程长的特点,如何体现综合连续,将是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室和从事老年健康管理者需要重视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康复院和护理院。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逐步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调整为护理院、康复院,解决大医院的“压床”问题,同时也给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更专业、更细致的照顾。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康复院和护理院的需求将明显增大,成为老年人就医的一大趋势。

3.6普及卫生保健常识,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死因归类分析表明,60%的死亡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非常重要,特别是老年群体,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老人的自我保健显得更加紧迫。建议社区可以组织动员,统一对本社区内老年人进行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的慢性病科室也可以设专员走进病房,对在院的老年患者进行知识普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