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疾病护理措施

儿科疾病护理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疾病护理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疾病护理措施

篇1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于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儿科住院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对象,将其分成基础护理对照组、优质护理实验组,50例实验组由20例女性、30例男性组成,年龄段6个月-7岁,平均(3.3±0.3)岁;疾病史3-29天,平均(12.2±1.2)天;50例对照组由19例女性、31例男性组成,年龄段7个月-7岁,平均(3.4±0.4)岁;疾病史4-30天,平均(12.3±1.3)天。100例患者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50例儿科住院患者行基础护理,如:为患者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加强病情观察力度,叮嘱患者家属按时喂药;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包括:①环境护理。根据儿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理及生理特征,为患者提供独特的居住环境,消除陌生感;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于室内墙上张贴图片,或播放患者爱看动画片,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于走廊内张贴警示语、祝福语等,这样不但可拉近护患关系,还可减轻治疗疼痛度;②健康教育。临床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详细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相关内容,以患者的日常饮食、服用药物等内容为主。并且,还需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于病房、走廊内摆放儿科书籍,于宣传栏内张贴儿科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提高疾病知识掌握度;根据患者家属文化程度、患者知识了解程度实施宣传教育,当然,该教育过程中需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增强患者兴趣[2]。于每周或每月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增强记忆力;③加强护患交流。多和患者、患者家属交流,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理人员还可借助游戏来减轻患者恐惧,如:药物注射过程中,让患者扮演医务人员,引导他们模拟临床的药物注射法,从而减轻对药物注射的恐惧。另外,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积极改变自身工作理念、服务措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适护理,如: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亲自带领其实施临床检查、治疗,确保无缝隙的服务;耐心、详细的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于固定时间内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素养,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此外,患者出院前期,护理人员带领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叮嘱其按时服用药物,按时回院复诊[3]。

1.3评定项目 评定临床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医院设计护理调查问卷发放到患者家属手中,让其根据日常护理服务填写量表,回收、统计总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分析数据,护理满意程度为计数资料,用%表示,X?检验,P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有区别,P

篇2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儿科是一个以小儿身心发育、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医学科室,凡是涉及到儿童健康与卫生的问题均属于儿科范畴[1]。鉴于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缺乏良好的认知及自控能力,日常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系数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更高,引发医患纠纷屡见不鲜,给患者及医院均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如何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概率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5岁~10岁,平均年龄(5.5±1.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5例、消化系统疾病28例、神经系统疾病25例、内分泌疾病12例;病程3d~1.5个月,平均(25.5±1.5)d。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儿科疾病者。②无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特异性疾病者。②年龄>14周岁者。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针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总结诱发护理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继而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2结果

儿科患儿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相较于其他科室,儿科无论患者还是疾病类型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特别是近些年来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儿科临床护理纠纷屡屡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本就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因此,针对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儿科护理人员作为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群体,其护理行为中的一举一动均会对临床服务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摆在儿科护理工作面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35%)、服务态度差(25%)、业务水平低(20%)三方面,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将会导致其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各项细节护理不到位,使患儿出现滑倒、坠床、烫伤、窒息等安全隐患的概率大幅提高[2];服务态度差则将会造成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哭闹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以粗暴行为对待,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了恐惧心理,影响其今后身心发展;业务水平低则表现为面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突发意外情况,如:患儿窒息、食物中毒等的处理上手足无措,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者出现死亡情形。因此,护理人员因素已经成为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②患儿及家属因素。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小,对于病情缺乏足够的认知,此时家长肩负起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但是,由于儿科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患儿家长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不知道如何与护理人员展开沟通,致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误会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或者是医疗事故。特别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的患儿及家属因素影响更为严重。③环境因素。受制于医疗机构规模的限制,儿科病房数量及病床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患儿就诊需求,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被安排在一个病房内,在空气流动的传播下,多种致病菌以此为递质大面积扩散开来,使得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对患儿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不良影响。

3.2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供儿科管理工作的改进借鉴参考。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儿科管理者应坚决贯彻落实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儿科各项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严格落实到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工作,将最新护理知识及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在约束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行为的同时确保患儿能够享受到优质临床医疗服务[3]。此外,还应加强日常监督巡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儿科护理工作成果,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行为做出科学评价,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以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帮助。针对屡屡违反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待岗、留职等处理,以从主观上起到震慑作用[4]。其次,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儿科疾病类型、特点、危害性、具体的处理措施等内容传授给患儿家长,以促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转变患儿家长存在的错误认知,继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同时还需要患儿家长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了解儿科工作的复杂性及艰巨性,换位思考,以给予儿科护理人员足够的尊重,使得二者之间沟通渠道更为畅通,共同为患儿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做出努力。第三,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应开辟更多的就医通道、提供更多医疗资源给儿科,促使患儿能够随治随走,提高病房、病床的周转效率。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强化消毒措施,每日定时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以最大程度降低致病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儿科病床与病床之间应采用病床隔帘将其隔离,一方面能够降低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给患儿从心理上带来安全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151-153.

[2]谭秀梅.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儿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8,27(36):113.

篇3

【关键词】

护理措施分类;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初步确立

1护理措施分类系统概述

在护理学之中,护理措施分类是一种全面且符合标准的护理语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其可以提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理论链接和研究,是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实现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在建设之中会将忽视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相链接,以便于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儿科患者的诊断信息,并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1-2]。护理措施的分类可以使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统一的语言和记录来对护理过程和护理准则进行记录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在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之中培训的质量,可以实现对儿童护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实践、培训和管理完成质量。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医院的技术建设人员会将整个护理系统分为护理基础数据维护、护理措施的维护和护理措施与相应疾病的对应三大部分,这样的系统结构可以在医院的护理系统建设之中实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对应化,并通过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实现了对疾病护理指导功能的实现。

1.1护理基础数据维护

系统的这一部分包括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护理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内容做成词典的方式方便护理人员的搜索和使用。护理部门会根据医院的护理标准的规定将这些内容录入信息数据库之中,在日后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搜索来对护理问题使用护理之中的术语来描述和进行护理方式的选择,并对儿科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手段进行查询和讨论。

1.2护理措施维护

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结构建设成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护理措施的五方面内容进行树形图结构的构建,以方便后续系统的查询操作。在树形图的结构设计之中美观,一般将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和护理问题作为树形图的主干,作为索引来方便后续的查询。

1.3疾病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与映射关系

在树形图检索系统完成之中,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就实现了对疾病信息以及护理措施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的疾病护理之中,护理人员二可以根据实际的症状可诊断迅速决定护理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护理措施的使用规范,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之中,映射与诊断结果的护理措施一般是由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完成,可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完善了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在树形图的构建之中,要完成快速的疾病对应措施的检索,在系统构建之中就需要由技术人员完成对数据检索习用的编写,保证查询过程的易操作性。

2以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

护理核心措施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之中突出其专业性质和护理特征的措施,是在儿科护理之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护理的高质量完成有很大意义的一组措施。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我国儿科护理实践的本质,改正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存在的从无,完善儿科护理的实践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以护理分类系统为标准化措施的查询基础,并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方式对当前在儿科护理领域之中所使用的措施进行调查和纠正,并从中获得护理核心基础,为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3]。

2.1调查结果

经过对不同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其对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之中所收录的专业护理措施进行使用重要程度的评分,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之后可以看出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核心措施。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均有儿科护理经验,参与调查的护理措施均可以在护理分类系统之中性找到,并未将未经发表的护理措施假如调查之中。经过对其评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共获得109条护理核心措施。其中,由42条符合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详见下表。

2.2核心措施的确定方法

在本文对核心措施的调查和确定的过程之中使用的是临床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实际护理之中使用较多且重要性较高的措施进行划分。临床调查法是在调查的过程之中通过临床的护理人员的实际食品频率来确定某些措施是否重要,但是,临床调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某些使用频率不高但是护理专业性代表强的措施被忽略,影响核心措施确立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之中采用的是先由专家咨询来筛选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措施,再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调查确定措施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的重要性,即在调查之中同时完成对护理代表性措施和使用频率高的措施的调查,对于核心措施的确立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和专家的选择上要挑选具有一定儿科护理临床经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专家,以便保证调查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2.1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数量特点

在本调查之中,对核心措施的调查总结达到了109条,超过了其他护理领域之中核心措施的数量,导致护理措施数目较多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措施记录之中,即存在具体的也存在抽象的,许多措施具有共性特点,属于同一护理范围之内的操作,这些具有共性的措施是否均作为核心措施出现还有待探讨。第二,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从出生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之中,护理对象具有多个不同的生长和身体发育阶段,即便是同一种护理措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的护理之中也必须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儿科护理措施的量身定做性决定了其护理措施的多样性。

2.2.2核心措施确立的特点

调查之中所确定的109条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情况,在109条措施之中,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的条目最多,占36条,这说明了在儿科护理领域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儿科患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再加上患者的仍处于发育期,减少了可以在护理之中使用的措施的树木,这都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在核心措施之中注重与安全护理的措施占15条,数目不多。安全措施作为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护理和治疗过程的安全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专家应该针对安全措施提出更多的条目,进一步提升护理的安全程度。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26条,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领域尽管其重要程度不如复杂性生理措施,但是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是使用最多的,占用了护理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在护理领域,基础性生理护理本应该由助理护士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的医务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基础类工作仍然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未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之中,要进一步增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助理护士和专业护士的数量,管理者也要进一步提升在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上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11条,是几种护理措施之中使用频率较低。可以看出,当前在护理领域,家庭护理措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涉及的护理方面不全,仍有发展的空间。护理工作的进行要求以家庭为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医疗建设部门除了提升护理涉笔和硬件之外,还要提高家庭护理的措施培训以及制度的落实,做到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实践。

3结束语

经过临床调研确定了儿科护理领域之中的核心措施,护理措施包括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安全护理、基础性生理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儿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和不足,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进行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吴瑛.护理科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