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9 09:49: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36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随着大气污染和烟龄的增长, 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02年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值得国民重视和注意,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艰巨[1]。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拥有电子气管镜及胸腔镜系统、氩气电刀及冷冻治疗系统、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系统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设备,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65例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5.1±6.5)岁, 其中有38例肺不张, 12例支气管扩张症, 5例喉管狭窄, 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 2例肺癌。观察对象在并发症、患病严重程度上与本案例无关, 不具备参考性。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询问详细病史采集, 查体后, 着重进行血压和心肺检查;进行X线胸片检查, 必要时进行曲面断层或CT检查,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灶部位;对于拟行活检手术的患者进行凝血测试和血液常规检查, 保障手术顺利。
1. 2. 2 术中 所有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血氧饱和浓度监测和心电监护;术中通过人工呼吸道进行吸氧, 保障患者血氧饱和浓度处于正常范围;患者采用仰卧位, 或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半卧位或坐卧位;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咽喉部麻醉后, 由呼吸内镜纤支镜进行气管内麻醉;经鼻、口或者气管切开处进行呼吸内镜的插入;由呼吸道上端到下端有顺序地观察, 避免遗漏, 然后有目的性地观察可疑部位, 避免遗漏细微病变;采用APC2活检并冷冻标本, 提取冻住标本, 冷冻过程保持激活状态;利用APC探针进行凝血, 将表面出血部位通过激活进行封闭;利用APC探针将失活剂导向靶区, 通过激活使目标组织实施失活操作;将冷冻针置于异物上, 冷冻激活后, 提取异物, 快速实现气管再通。
1. 2. 3 术后处理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 仍然继续吸氧一段时间;患者手术2 h以后进食、饮水, 以免喉头麻醉而导致误食;对于肺支气管附壁活检的患者, 应在手术活检后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以排除气胸的可能。并告知患者, 在离开医院以后也会有发生气胸的可能;患者在呼吸内镜检查后可能会因为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发热症状的出现, 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但也要与手术感染鉴别开。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当患者不再出现咯血、咳痰、咳嗽、胸痛等症状, 体温恒定, 呼吸状态平稳, 呼吸音正常, 说明患者病情改善, 治疗效果明显。
2 结果
采用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手术中, 经过治疗38例肺不张患者中36例患者全部复张, 另外2例患者也已经部分复张。12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弥漫性出血患者进行封闭止血后, 预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咯血症状, 并在加用止血药物治疗后, 已经全部治愈。5例重度喉管狭窄和轻度喉管狭窄患者经过有效均匀失活后, 呼吸顺畅, 全部治愈。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患者快速有效的实现了狭窄再通, 全部治愈。剩下的2例肺癌患者胸痛缓解, 病变组织切除准确, 病情得到控制, 暂时没有生命危险。所有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 治愈率96%, 获得手术医师肯定。
3 讨论
呼吸内镜的介入手术治疗, 改变了传统胸腔镜探查手术, 采用微创介入的方式进行气道内肿瘤摘除术、气道内支架成形术、气道内组织失活术、气管阻塞再通术等[3]。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治疗点鲜明, 相比于活检钳活检, 视野清晰, 手术医师拥有高诊断权重, 活检标本在组织学角度和大小方面更优, 不但保留了形态学细胞结构, 并且标本没有出血的情况, 更方便的是在冷冻探针的帮助下, 标本在切下后即被冰冻;进行切除凝血手术中, 呼吸内镜设备在不接触病变部位的情况下达到手术目标, 将穿孔风险降到最低, 并且保证最小的炭化和烟雾, 最小的气味;组织失活时, 失活部位均匀完整, 具备良好的剂量精度和失活可控深度。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手术中表现出色, 在诊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更直观安全, 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是现代医院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方式之一。呼吸内镜的介入, 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减少诸多痛苦, 包括分泌物的及时排除, 异物的及时取出, 出血部位的及时止血, 为患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缓解病情的同时, 患者的换气能力也有很大改善[4]。
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视野清楚、剂量准确、穿孔率低、专业智能, 为手术的安全可靠进行提供了保障,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值得在临床内科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娟.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大家健康, 2014, 8(4):116.
[2] 解宁.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外医疗, 2012, 6(6):187.
1、我科所开展呼吸内镜诊疗技术项目:常规支气管镜检查、
经支气管镜粘膜刷检、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未开展全肺灌洗)、经支气管镜粘膜活检术、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未开展按照三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所开展项目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适应。
2、呼吸内镜室具备术前准备、诊疗、内镜清洗消毒等相关场所和设备。因未开展内科胸腔镜、无痛气管镜、全肺灌洗等需全身麻醉的诊疗项目,故未设麻醉恢复室。
3、有专用的呼吸内镜术前准备区域,使用面积约12m2。能够满足患者诊治需要。
4、呼吸内镜室隶属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我科于2013年成立单独护理单元,病房编制床位60张,RICU床位5张。
5、呼吸内镜操作间约20m2,操作空间充裕。操作间通风良好,并配有心电监护(可进行心电、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除颤仪、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吸氧装置、引流、吸引设备及气体管道接口等。所配置抢救车内抢救药品齐全。
6、呼吸内镜室配有富士(EB-470S)电子支气管镜1套,所有医疗设备均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符合标准的设备。对于一次性医用器械从无重复应用现象。设备科对呼吸内镜相关器械登记,所有器械来源均可追溯。
7、诊疗室符合消防安全、电力保障等相关要求。
8、内镜清洗消毒室配备符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要求的清洗消毒设备,通风换气良好。
9、呼吸内镜室配有专职医护人员5名:王霄主任医师、李康主治医师、樊琳主治医师、胡丹丹主治医师、张桂欣副主任护师。医师执业范围均为与开展呼吸内镜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专业,均具有3年以上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经验,目前均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
10、自呼吸内镜技术开展以来,严格遵守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行业标准、规范及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行业标准、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肺功能检查是一种物理检查方法,对身体无任何损伤,无痛苦和不适。肺功能检查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1]。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诊断、严重度评估、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内容,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2]。肺功能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是一些肺部疾患的早期诊断手段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肺功能测定有助于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判断手术完全性。肺功能检查项目大致有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阻力、运动心肺功能等检查。未开展肺功能检查时期,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及CT检查来诊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确诊率低、漏诊和误诊率高,咳嗽变异性哮喘更是无法确诊以致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对于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判断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有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引起医患纠纷。开展肺功能检查以来我院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漏诊和误诊率明显减少、确诊率大大提高;外科胸腹部手术能做到有的放失,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使我院的诊疗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分别整理采集我院2003~2005年与2007~2009年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500例,男258例,女242例,年龄40~78岁;2007~2009年:500例,男255例,女245例,年龄为42~80岁。采集我院儿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5~11岁;2007~2009年: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11岁。采集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003~2005年: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50~80岁;2007~2009年: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48~80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CT检查;而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也是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自从我院2006年引进意大利科时迈肺功能仪,于2007年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以及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评估肺功能检查(包括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激发试验、舒张试验、气道阻力等)已成为常规。
结 果
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只有26.9%且这些患者已经为中晚期,早期患者漏诊率几乎为100%,大大阻碍了慢阻肺的防治;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为35.6%,主要是通过经验性治疗后得出诊断;而咳嗽变异性哮喘漏诊和误诊率几乎为100%;其结果延长了病程及患者的痛苦、浪费了资源。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9%,导致原本手术非常成功的患者最终因肺部并发症致残甚至失去生命。
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达到97.5%,做到了对慢阻肺我国第三大疾病杀手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和舒张实验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上升为85.6%;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确诊率上升为72.9%。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为8.3%,这大大提高了我院的诊疗业务水平,方便了患者,体现了患者的利益。
讨 论
肺功能检测方法是让患者鼻子被夹住,保持用嘴呼吸,尽可能含紧连接传感器的呼吸过滤器口嘴,保证测试过程中不漏气,尽可能配合操作者的口令,即时做呼气和吸气动作尽最大可能吸气,然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出。肺功能检查是无创的,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与X线胸片、CT等检查相比,肺功能检查更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1]。肺功能检查对于早期检出肺和呼吸道病变、诊断气道病变的部位、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评估肺部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健康体检、劳动强度和耐受力的评估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据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致死的常见病因,高居农村人口死亡病因的第1位,城市人口死亡的第3~4位。在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是非常常见和多发的慢性疾病,其肺功能损害缓慢但不断恶化,因无相应的检查,故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病情越来越严重而求医时,其肺功能损害常常已不可逆转,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未雨绸缪,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肺功能检查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肺功能的研究和应用已有60多年历史,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对肺功能检查忽视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对喘息病人从来不作肺功能检查,对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也不做肺功能检查,术后出现并发症再去找原因,尤其在基层医院普遍。从我院实例来看,在基层医院开展肺功能检查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响应钟南山院士的呼吁把肺功能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