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前言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 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小儿哮喘临床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等。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效果不好;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控制小儿哮喘已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1] 为了观察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对在我院自2011 年l2月至2013 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这些患者中男孩30 例,女孩23 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 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这些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肝肾及心血管功能严重损害患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患者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包括常规应用抗生素,补液,抗过敏及激素治疗,必要时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实验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根据患儿哮喘性质,分别采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及六安煎等治疗; 疗程均为2周。[2]
1.1.3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儿童支气管哮喘分为四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童支气管哮喘总有效例数为患儿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1.4 统计学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1.2 结果: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的西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并且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2.59%;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及咳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肺部哮鸣音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讨论:小儿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儿呼吸困难、咳嗽,且肺部能够听见哮鸣音,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医学界认为小儿哮喘可能与小儿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当小儿气道受到感染时,病菌能够诱发、甚至加剧支气管高反应性,为哮喘病的形成营造了基础因素,且由于这种疾病多为儿童,他们免疫功能还不够健全,导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中医认为小儿哮喘属喘证,这种疾病在儿童体内会有胶固之痰内伏,如遭受外邪,痰随气升,痰气相搏,壅阻气道,肺气郁闭于是喘促气鸣,发为哮喘。[3]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4]。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2.1 资料与方法
2.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2.1.2 方法: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实验组: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1)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4)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2.1.3 观察指标: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2.1.4 统计学分析: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
2.2 结果: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
2.3 讨论: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3.江苏省兴化市茅山畜牧兽医站225713;4.江苏省兴化市戴窑畜牧兽医站225745)摘要:为探究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和综合防治措施。随机从我市50个临床确诊为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感染的猪场中选择200份肺部感染的组织,同时抽取了1500份血样,通过PCR、感染抗体检测以及细菌分离等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之后,有96.0%的猪群都存在呼吸综合征病毒以及猪肺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而引起感染的病原较多。做好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猪呼吸道疾病的一个总称,具体指的就是由不同的细菌、病毒、环境以及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早期的生长育肥猪以及断奶后的保育猪,猪呼吸道综合征会使得猪生长缓慢并引起猪肺炎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率介于30.0%~70.0%,而且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病猪死亡,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养猪场的发展以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本文主要对我市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论述,现就其中的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随机从我市50个临床确诊为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感染的猪场中选择200份肺部感染的组织,同时抽取了1 500份血样,关于猪呼吸道综合征猪场的评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病率介于30.O%~70.0%,病猪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厌食、咳嗽以及发热,经测定后体温介于40~40.5℃之间。对于发病率介于30. 0%~70. 0%之间的猪场中的死猪采取肺淋巴、肺等器官,主要用于细菌病毒的检测,并从中选出病前以及治疗之后的血清进行检测。
1.2 方法
核糖核酸的提取。选取病猪的肺以及肺淋巴组织,向其中加入缓冲液,之后研磨直至组织块消失,将研磨后的这些液体加入离心管中,注意冻融循环不少于3次,之后离心操作。
提取上层液体lOOmL,同时加入400μl.变性液以及lOOμL氯仿异戊醇液,将这三种液体振荡之后进行离心操作。离心结束后选取上层清液lOOuL放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异丙醇继续离心,整个检测过程中需要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最后测得的猪呼吸综合征病原体的阳物产物为514 bp,
脱氧核糖核酸提取。选取病猪的肺淋巴以及肺器官,研磨之后加入缓冲液,之后研磨直至组织块的消失,注意冻融循环不少于3次,将研磨后的这些液体加入1. 5mL离心管中,之后离心操作。提取上层液体lOOμL,同时加入100μL氯仿,摇匀后离心,去上层液体加入并逐步进行,最终检测出来的PRV阳物产物为526bp。
细菌培养。根据细菌的生活习性,选择5. 0%的脱纤兔血胰大豆蛋白琼脂,这些营养物质再倒入到培养基之前需要加入1. 0%的辅酶1。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需氧和厌氧两种培养,厌氧的培养主要使用烛缸法。在培养成功之后需要对培养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染色之后可以进行生化试验,将1. 0%的辅酶1加入到疑似病毒的样品中进行鉴定,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出提取物的组成。
2 结果
对50个确诊为猪呼吸道综合征的200份猪呼吸道综合征样品中病原体检测结果发现其中PRSSV的阳性率达到了89. 0%,而MH的阳性率达到了90. 0%,这两种属于主要的病原体。此外比较多的还有链球菌,占到了64. 0%,具体的数据见表l,此外通过对不同养殖场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养殖场中猪呼吸综合征的发生的情况是有差别的,但是这种差异不明显,而且这些养猪场发生猪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PRRSV和MH引起的,其他的一些细菌仅仅只占到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3 讨论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猪呼吸道疾病的一个总称,具体指的就是由不同的细菌、病毒、环境以及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早期的生长育肥猪以及断奶后的保育猪,猪呼吸道综合征会使得猪生长缓慢并引起猪肺炎的发生,在养猪场,猪呼吸道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猪在患重病之后生长缓慢,而且饲料的利用率较低,严重时会直接引发病猪的死亡,同时还会传染给其他健康猪,对其他健康猪构成威胁而且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就是要了解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因,只有找出病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工作。
猪呼吸道综合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病原体感染。环境对于猪呼吸道综合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就是养猪户为了做好保温防暑工作,将猪舍完全的封闭起来,这样会造成猪舍内空气的不流动而且会增加氨气超标,从而给猪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还有就是每个猪舍中猪的数量分配的不合理,会造成空间狭小,从而增加猪感染呼吸道综合征的几率;在病原体方面,通过对我市50个养殖场的调查和检测,发现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猪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综合征病毒,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细菌,如猪链球菌。这些病原体会直接引起猪的呼吸道综合征。也就是说呼吸综合征的感染、猪繁殖以及应激反应都会诱发呼吸道综合征。
根据资料显示,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主要集中在18~20周龄,同时对于一些仔猪,在断奶之后如果已经感染了猪呼吸道综合征病毒,很容易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另外,对于一些刚转群的猪也很容易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对于发生应激反应的猪,发生呼吸道综合征的概率也比较大,一般在潜伏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病。
针对以上分析的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以采取以下综合措施,以便降低猪患上呼吸道综合征的概率。
要重视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具体的就是要注意猪舍的通风换气防寒保温,定期的实施杀菌消毒,同时避免混群,此外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同时在每个猪舍中猪的个数需要严格控制,猪仔的时候可能一个猪舍中可以分配的猪较多一些。随着猪的生长,可能就会容纳不下,这个时候对猪群进行重新分配会减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所以在仔猪购买回来之后就要确定下来,避免猪群多次移动。
重视饲料的合理配比,合理的配比饲料不仅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而且会减少食用过程中产生的应激性,同时在配制自制饲料的时候需要保证各种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过多的添加剂可能会对猪产生不良反应。
及时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不同地区在一个阶段内猪病的发病方式会有所不同,需要及时的联系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心,了解猪病在某一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准备好需要的药品。
对于一些大的养猪场需要建立疾病应急方案,做好科学合理的药品预防工作。由于猪呼吸道综合征在发病之后具有传染性,所以在猪群中发现患有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立即将其隔离,治疗观察,必要的时候对病原体进行培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