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3 10:15: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7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16-01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1]。我院耳鼻喉科于1999年1月~2006年12月,以紧急气管切开术成功抢救7例因急性会厌炎而致四度喉阻塞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2~54岁,平均38岁,均于发病后8~20 h,以“咽喉痛、吞咽困难加重,突发呼吸困难”而急诊来院,就诊时为四度喉阻塞 ,均神清,5例病人手术开始时即出现窒息,意识丧失,4例曾于社区诊所就诊治疗,3例未给予治疗,自用抗生素。

1.2治疗方法

接诊后,准确诊断病情,立即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0 mg,吸氧,同时立即准备行紧急气管切开术。病人呼吸困难,取舒适,可为半坐位或坐位,简化手术步骤,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于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稍上,直接切开皮肤至肌层,快速分离颈前带状肌层达气管前筋膜,暴露气管,切开气管、撑开气管,置气管套管,开放气道后再行止血处置。5例病人在手术开始后出现呼吸骤停,立即使病人平卧,一边胸廓按压,一边继续手术,术毕,病人恢复呼吸及意识。术后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病情平稳;会厌肿胀消退后,试堵管,拔管,治愈出院。

2结果

7例病人均抢救成功,无并发症,术后恢复健康,随访无异常。

3讨论

急性会厌炎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引起的急性喉梗阻,因其起病急,发展迅速,易发生意外,国内外有关死亡病例报道不少[2~3]。环甲膜切开术是在十分危急又缺乏气管切开术器械时抢救病人生命时采用的一种术式[4]。肖水芳等[2]数次遇到病人在病房楼道或急诊室候诊通道突然窒息,意识丧失,经紧急环甲膜切开后病人得以生还。但环甲膜切开是暂时性急救方法,术后48 h仍需行常规气管切开术,以免感染,形成瘢痕组织而造成喉狭窄[4]。对病人来说是两次损伤,所以,我们认为在有条件行气管切开术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紧急气管切开术,并且在临床急救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术中争分夺秒,简化步骤是关键。常规气管切开术需在全麻或局麻下,从切口、止血、分离颈前带状肌、暴露气管、切开气管、插入气管套管、固定套管,需要15~20 min;而我们行紧急气管切开术时,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作切口时,直接切开至肌层,手术时间需要3~5 min。呼吸道通畅后,再用油纱压迫止血,这样,缩短了手术时间,为成功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虽然术中有的病人因阻塞重,出现窒息,意识丧失,但经过积极抢救,手术成功后,病人即恢复呼吸及意识,没有一例因低氧而致脑部损伤及死亡。

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头后仰位置问题。头部后仰可使气管暴露表浅,便于手术进行,但后仰太甚可引起颈椎脱位、呼吸困难加重、气管位置过分上提、切口偏低;如后仰不足,则手术野暴露不清,气管位置增深,难于找寻。对于严重呼吸困难,又不能仰卧及胸腰后曲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侧位。②止血问题。手术操作按正中线用力切至皮下,以后均采取纵行钝性剥离,一般出血不多。即使切口出血较多,但一旦切开气管,呼吸平稳后,出血常立刻减少。为了争取手术速度,一般术时出血可不急于处理,因颈前中线除颈前静脉外,无任何大血管,尤其拉钩逐渐深入,亦可起到压迫止血作用,若视野不清可用纱布压迫止血或用吸引器一面抽吸一面向深处分离,待切开气管后,多自行止血。如仍有出血,此时应找寻血管断端结扎亦不迟,目的是为了争取手术时间。③术中窒息问题。严重的呼吸困难,常会在术中窒息,多由缺氧心衰所致,应抓紧手术的进行,多数病人一经气管切开,呼吸即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有的需辅以人工呼吸。切开气管后仍无呼吸者,可由气管切口插入导管,进行口对口呼吸,同时进行心脏挤压术。但术前已有窒息的病人,决不可停止手术而行人工呼吸、心脏挤压术,必须解决呼吸道阻塞状态,否则本末倒置,无益于抢救而浪费时间。④切开后的呼吸骤停。高度呼吸困难的病人,二氧化碳蓄积,当气管切开后,骤然间氧气吸入,相对的二氧化碳骤减,没有足够量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致使中枢性呼吸骤停。这时,可给予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吸入,也可采取口对口呼吸,多在短时间内恢复。由于注意到上述问题,7例病人均取得良好效果。由此,我们认为在急性会厌炎合并四度喉阻塞的急救治疗中,紧急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3-234.

[2]肖水芳,周梁.喉气管阻塞性疾病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4):242.

篇2

原因2 花红柳绿的时节,不少人安排外出旅行、走亲访友,通过密闭交通工具或空气流通较差的场所以及人群之间密切接触,使传染病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

同时,家庭聚会、外出就餐及野外聚餐又将增加食物中毒的可能性。

家长应对9种传染病的对策

夏季,9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可能比较高,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第1种 流 感

对策1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后要彻底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避免密切接触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发热,伴咳嗽、咽痛、流涕等)。注意旅途休息,不被动吸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策2 均衡膳食,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小便通畅。一年内未接种过流感疫苗者,可到当地接种点接种流感疫苗。

对策3 出发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宝宝,建议取消或推迟外出旅行计划,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或参加聚会活动,并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对策4 出行期间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宝宝,要第一时间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建议团体游客终止旅行或脱离旅游团组,自我隔离休息,症状较重者要及时就医。

第2种 人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

对策1 尽量避免与禽、鸟类有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避免前往那些有活禽的场所;避免接触表面有鸟粪或其他禽鸟体液的物体;避免接触出现高烧和呼吸道症状的病人。

对策2 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不要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厨房卫生,在加工处理禽、蛋类后要彻底洗手。

对策3 不要自行宰杀活禽,要购买经过检疫、加工的禽肉制品。

对策4 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就医时要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旅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对策5 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第3种 肠道传染病

对策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进食前、准备食物前及如厕后,要洗手或使用消毒纸巾擦拭手部。

对策2 不吃不卫生、腐败变质和不洁食品,不要食用未烧熟煮透的食品,尽量吃熟食,不吃隔夜食物和生冷食物。

对策3 尽量饮用开水、瓶装水或桶装水,不饮用生水。

对策4 不食用生的、半生海产品及小水产品,如毛蚶、虾、蟹等;不到无证摊点购买食品;不去人口稠密和环境卫生差的地方就餐。

对策5 如果发生发热、恶心、呕吐、持续性腹泻等症状,须及时就医。

第4种 狂 犬 病

对策1 了解目的地狂犬病的流行情况。

对策2 避免被流浪犬(猫)和野生动物咬伤。

对策3 家长要照管好宝宝,教育其不要因好奇而激惹、接触危险动物,如被咬伤或抓伤一定要告诉家长,并及时就医。

对策4 一旦发生被危险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被舔等暴露情况,要及时到当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寻求处置。根据暴露分级,进行伤口清洗,狂犬病疫苗、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的注射等。

第5种 蚊媒传染病

对策1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并重点作好防止蚊虫叮咬的个体防护,如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

对策2 在旅游期间或旅游后半个月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要尽早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对策3 到黄热病流行地区旅行的游客出发前10天接种黄热病疫苗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第6种 蜱传疾病

对策1 尽可能避免进入有蜱滋生的区域。

对策2 倘若已经进入疫区,尽量穿着覆盖手臂和腿部的浅色衣服,将长裤的裤脚塞进袜子,在皮肤上涂抹二乙甲苯丙酰胺或在袖口、裤管涂上灭司林等驱蜱剂。

对策3 在蜱滋生区域活动期间,每天要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尤其不能忽视对头发、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的检查。

对策4 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对策5 一旦出现该类疾病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第7种 手足口病

对策1 做好自己和宝宝的卫生措施,包括饭前、便后及处理完呕吐物或婴儿的尿片后应彻底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着口鼻,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有亲密接触。

对策2 旅行中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就餐、购物,注意保持住所的空气流通,每天适度开窗通风。

对策3 一旦儿童出现发热伴皮疹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旅游并及时就诊,避免传染给其他游客,并做好隔离和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8种 脊髓灰质炎

对策1 儿童应完成脊灰疫苗的全程免疫。

对策2 做好自己和儿童的卫生措施,包括饭前、便后的有效洗手。

对策3 一旦出现急性迟缓性肢体症状,应立即停止旅游并及时就诊,避免传染给其他游客,并做好隔离和消毒。

第9种 麻 疹

对策1 对未患过麻疹且既往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易感者,尽早接种麻疹疫苗。

篇3

职业暴露一般是指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或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者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也是现代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医院,医务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与社会上其他单位所处的工作环境有所不同,医务人员遭受职业暴露的几率很高,感染疾病和疾患危险的频率很高。为促进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根据院内感染质控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应完善以下各项工作。

1.完善各项制度制作相关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医院职工职业安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锐器损伤处置规范、手卫生实施、医疗废物处置流程、隔离技术的实施等。上述各项内容,医院管理层面均以书面形式下发至各临床科室,同时在医院内网上公布,方便医务人员学习。

2.职业培训是预防职业感染的基础工作。每年举行全院职工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医生、护士、工勤人员、新职工,培训的重点内容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预防措施、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利器损伤的处置流程及报告流程、医疗废物分类、包装、运送等,其重要意义在于提高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消除不安全医疗行为。

3.医院不断更新调整提供安全的医疗护理器械。目前以采用真空采血设施取代传统的注射器采血标本,静脉留置针取代钢针头皮针输液,静脉配置中心取代各病区护士分散配制输液等。

4.规范职业防护报告制度。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须立即进行现场紧接处理,包括伤口、皮肤、呼吸道等的治疗。当事人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专用报告单,报告内容为职业暴露时间、当事人及暴露源信息、暴露方式、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等。管理者应及时作出初步评估,以降低当事人被感染的风险。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及时作出评估,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血清学追踪随访等,并通过网络系统登记备案。定期随访每一位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技术指导,纠正不良工作习惯。

5.建立职工保健制度是预防职业感染的核心。主动免疫是预防职业暴露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为有效预防职业感染,医院应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所有职工提供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为已遭受职业暴露的职工提供免费检查和治疗,全部资料保存以备追踪。普通职工每二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特殊岗位职工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包括血透室、检验科、营养室、药剂科、放射科等)。新职工上岗前进行体检,以上体检内容包括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查。

6.坚持标准预防是预防职业感染的基础。医护人员须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无论何时接触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一是使用各种防护用品(手套、眼罩、口罩、工作服等);二是洗手和快速手消毒剂;三是防止利器损伤。医护人员标准预防强调双向防护,其目的是既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播给医务人员,也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播给病人。医院须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禁止随意丢弃使用后或已开封的针头,禁止回套已使用后的针帽,如确需回套应单手操作,禁止徒手传递手术刀,手术刀应置入弯盘中传递[3]。

7.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保障

7.1洗手设施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目前医院已全部采取非接触式流动水洗手,配备擦手纸和洗手液,病区走廊和治疗车上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以提高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的手卫生依从性。

7.2改造重点科室布局和流程根据卫生学要求调整新生儿室、口腔科、胃镜室、手术室、妇产科门诊、产房等的布局,改变人流、物流交叉现象,避免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流程给医务人员留下安全隐患。

8.防护用品列入质控考核重点科室的防护物资均须有一定的储备。如发热呼吸道门诊、急诊抢救室、胃镜、供应室、口腔科、ICU、手术室等个人防护用品的储备均列入每月的自查项目,以确保应急状态的使用。相关的消耗性成本不应列入科室经济考核内容,如洗手液、防护设施等,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利益。

职业暴露防护体系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不断地完善和维护,医院要重视管理思路的更新,做到统筹兼顾,医务人员有必要了解职业暴露的相关问题及职业防护知识,作为管理部门更有责任指导、督促医务人员加强职业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这是一项涉及民生的工作,可进一步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