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26 15:32: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 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 min,每个穴位持续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 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篇2

【摘 要】目的:以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方法:将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间我院接诊的100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单号组进行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双号组进行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4.00%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8.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10.00% 远远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内容,结果发现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抗生素;呼吸系统疾病;不良反应

痰热清注射液属于中药制成品,其主要成分包括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及黄芪,临床功能在于抑菌抗毒、抗炎解热、祛痰镇咳、护肝利胆等,应用较为广泛,一般对呼吸系统疾病、病毒性疾病、继发性或合并性呼吸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肝病辅助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等症状的治疗效果较佳[1]。本文主要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就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间我院接诊的100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各50 例,其中单号组(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分布于26-51 岁,平均年龄(38.17±5.63)岁。双号组(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龄分布于25-53 岁,平均年龄(37.26±5.0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每天注射2 次头孢呋辛,每次1.5g;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加用0.3g 左氧氟沙星治疗,同时结合其他抗生素给予患者吸氧、平喘、祛痰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每天注射1 次葡萄糖500mL 及痰热清注射液20mL,停止其他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 天为1 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咳痰、咳嗽、肺部啰音及呼吸困难等全部消失,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显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改善,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但是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无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 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观察组50 例患者在进行了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后痊愈了24 例(48.00%),显效患者有14 例(28.00%),有效患者9例(18.00%),无效患者3 例(6.00%),总有效率为94.00%; 对照组50 例患者在进行了抗生素治疗后痊愈了17 例(34.00%),显效患者有10 例(20.00%),有效患者12 例(24.00%),无效患者11例(22.00%),总有效率为78.00%,由此可见,观察组更具优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2)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有2 例(4.00%)出现呼吸困难症状,1 例(2.00%)出现视物模糊现象, 1 例(2.00%)出现恶心呕吐,1 例(2.00%)出现声音嘶哑,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有5 例(10.00%)出现呼吸困难症状,2 例(4.00%)出现视物模糊现象,有2 例(4.00%)出现恶心呕吐,2 例(4.00%)出现声音嘶哑,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0%。由此可见,观察组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安全、低毒、有效的重要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被广泛认可。主要成分包含黄芪、金银花、雄胆粉、山羊角、连翘等,具有化痰、解毒、清热等功效。从中医角度看,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的功能在于解毒清热、灭杀多种类型的病原微生物,熊胆粉可以抑制病菌、缓解痉挛、平喘镇咳的,黄芪具有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等功效,所以痰热清注射液可以很好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效稀释患者体内的痰液,并促进其排出体内,且杀菌与抗炎作用较为显著。从西医角度看,痰热清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在于增强患者体内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抗炎效果,并逐渐提升血清溶菌酶在血液中的含量,显著缩短患者肺部啰音的持续与消失时间[2]。笔者认为,在临床用药中,除了要对谈热情的禁忌症、适应症及注意事项严格掌握外,还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用药反应史进行询问,对过敏体质患者要慎用,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尤其不能和其它注射剂共用溶媒,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对不良反应要严格控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发生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我院100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发现,在总有效率方面,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为94.00%,远远高于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的78.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1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内容,结果发现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范成普, 杜杭根, 田勇. 痰热清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0):485-486.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2 诊断标准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1]。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4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 结果

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5.6%。

2.1 基础疾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w)52例,3d~15d,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

2.3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肺部真菌感染相关基础疾病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2.4 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 治疗和预后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1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90.7%),无变化2例(3.7%),恶化死亡3例(5.6%)[2]。

3 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

在治疗方面,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多烯类。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