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5:30: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资料与方法
12例均经上级医院确定为治疗不再有任何意义、生命即将结束的各种疾病末期的老年患者,符合临终病人的定义。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年龄76岁。癌症晚期7例,肺心病1例,脑血栓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尿毒症1例。
完善医疗法律手续:社区护士与患者或家属之间要签订家庭病床临终护理协议书。这种护理协议书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预后、发展、恶化和近远期健康问题向患者或家属做实事求是的交代,并征得其配合,共同合作完成家庭护理中各项护理活动的协议。签订协议书就是意味着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此为依据。护理协议书1式3份,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病人及护士各1份。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首先要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护理人员首次进入患者家里时,要做到衣着整洁,举止得当,同时要有扎实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取得老年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其次,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多接近患者,充分了解其心理的活动情况。老年临终患者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孤独和恐惧,要视病情因人施护,对患者多一些同情和安慰,适当讲一些小笑话和身边发生的新闻趣事,引导患者开心,以分散其注意力,尽量驱散围绕患者脑海中的死亡阴影。在沟通过程中,多运用非语言动作回馈老人,例如在静脉或肌肉注射等各种治疗操作之前,轻柔地抚摸老人的前额,轻轻握着老人聊聊家常,以驱散老人孤独之心,忌讳谈论患者家庭矛盾,以避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给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临终患者的居住环境:在家庭中,应尽力为临终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患者最后停留的地方,应具有温暖、舒适、安静、整洁的特点,面积不宜太大或太小。还可以在室内摆放几盆鲜花或者绿色植物,在墙上粘贴患者喜欢的字画、像片等,使周围充满勃勃生机。这样,临终患者在舒适典雅的环境中可以心平气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在临终患者床边可放置便于取用的生活必须品,以适应患者和家属日常生活习惯的需要。可播放一些老年人喜欢的戏曲、歌曲、电视剧等,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帮助临终患者面对现实,做好死亡教育:对于临终患者,死亡即将来临,必然给他们带来恐惧和失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老人避免谈论死亡,他们认为谈论死亡会给人带来不愉快、不详,家属对临终关怀的意义缺乏认识,他们不愿正视现实,讳言疾病。国外学者认为,隐瞒和欺骗会使病人长期处于疑问和焦虑之中,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护理工作者作为临终关怀的实施者,通过与患者及家属推心置腹的讨论,使患者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2]。然而,对于心胸狭窄和有抑郁倾向的老年临终患者,本人认为不适合做死亡教育。
落实常规护理:在家庭进行临终患者护理,虽受到有关条件限制,但应积极创造条件,认真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本护理。
指导家属护理:主动向患者家属传授有关的护理工作要点并使之掌握,保证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离开的情况下,仍能做好有关护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患者家属的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情感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如患者从前的同事、朋友及亲人共同参与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通过对患者的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到安慰;另一方面也要使家属尽早对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并共同努力料理后事,使患者“善终”,使亲属欣慰。
结 果
12例临终患者中,11例去世时表情安详,1例去世时表情痛苦。家属均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患者的死亡。
讨 论
在我国临终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81%[1],老年人占比例很大。临终患者在什么地方度过他的临终阶段,究竟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更好一些,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开展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是一种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在家里护理临终患者,费用较低,亲属、朋友、同事探望方便,每日三餐由家里照顾饮食,较好地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失衡和经济负担问题。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因临终患者住院时间长,病床周转慢而拒绝临终患者入院,使大批临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护理,在家庭病床中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让老人在家中辞世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孩子反而会有较好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允许孩子留在家中接受死亡的冲击,同时让他们参与谈论死亡和恐惧,会使他们感到在家庭的悲痛中,他们并没有被排除在外,使他们感到替大人们分担责任和分担悲痛是份内的事情。这会有助于使孩子们把死亡看做是生命一部分,这是帮助孩子们长大成熟的一种阅历[3]。
总之,根据现阶段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程度、医疗制度、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在家庭中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类型,既为国家节约卫生资源,又为家庭节约开支。患者家属参与、医护共用协商治疗护理方案,本着仁爱的原则,对临终老年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照护。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6-01
晚期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现阶段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控制与稳定病情,避免和防止肿瘤的进一步恶化与发展[1]。本文选择于2012年到-2013年期间我社区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2±9.3)岁;其中属于肺癌13例,胃癌12例,肠癌10例,肝癌7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介于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2±8.8)岁;其中属于肺癌14例,胃癌13例,肠癌9例,肝癌8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展开临终关怀护理,具体如下:
1.2.1 常规护理:优化患者的生活环境,根据患者的喜好和性格安排布置患者的病房,保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并保持病房的安静以避免患者受到打扰影响;患者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并定期接受放疗、化疗治疗,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改善器官的功能与免疫状态,从而缓解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毒副反应。
1.2.2 临终关怀护理:①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绪,消极对待治疗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治疗的信心;将部分抑郁的恶性肿瘤患者与乐观开朗的患者安排一起,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②疼痛护理。恶性肿瘤不仅保守疾病存在的症状,同时由于长期放化疗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显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必要时可以尝试应用安慰剂和针灸镇痛。③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的放化疗治疗以及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食欲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的症状体征,因此护理人员尽量提供患者喜欢的食物,以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有必要时可鼻饲进食。
1.3 效果观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SCL-90主要包括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偏执等九大因子,分值越高表示该项症状越严重,于护理前、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护理后6周以及护理后8周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相差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2周、4周、6周、8周后患者的SCL-90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X±S,分)
3 讨论
肿瘤的发病原因只要包括物理致病因子、化学致病因子以及病毒致病因子,早期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而进入晚期,患者会表现出消瘦、无力、食欲下降、胸痛胸闷、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很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恶性肿瘤的患者通常治愈的可能性较低,主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和放化疗治疗控制和稳定疾病,绝大部分的患者以死亡告终,因此患者通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如焦虑抑郁、恐慌、偏执、精神失常等不良心理状况,对患者的产生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经护理后患者各阶段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慌敌对等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维持自身的尊严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01-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7
对肿瘤患者来说,大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使患者的生理健康出现进一步的恶化,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帮助肿瘤患者克服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困难,使其身心得到康复,是当前医护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心灵关怀护理是新型的心理辅导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共同分担困苦悲伤,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安抚,提高生活质量[1-3]。本文主要探究老年肿瘤患者临床关怀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肿瘤患者86例,分为两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2.36±3.78)岁,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3~73岁,平均年龄(63.88±3.53)岁,采用关怀护理模式。在所有患者中,肺癌18例,胃癌12例,鼻咽癌10例,乳腺癌11例,宫颈癌12例,卵巢癌8例,直肠癌9例,结肠癌6例;采取手术与化疗相结合治疗的35例,采取手术与放疗相结合治疗的7例,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经相关病理学进行确诊为恶性肿瘤。本次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与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目前或既往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存在智力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服用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患者,排除同时参与其他健康干预的患者。
1.3 护理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饮食护理、疾病知识宣传、出院指导等。
1.3.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灵关怀护理,具体方法:(1)对患者调查表进行填写,以收集并掌握患者基本信息。挑选出具备肿瘤护理专科护士证书、并有10年以上肿瘤专科护理工作经验的心灵关怀员开始准备工作,对辅导场地和相关设施进行筹建和完善,建立起心灵关怀护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2)对患者实施心灵关怀护理,2次/周,1 h/次,持续时间为4周。护理方式为一对一的心灵关怀护理,并和小组交流相结合。心灵关怀员从心理和精神灵性两个方面进行介入,与患者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沟通途径主要采用倾听和心理咨询等方式,以从身、心和灵各个方面对患者给予全面细致的照护,并对患者就如何更好地释放压力和面对痛苦进行指导。建立心灵关怀的相关档案,根据每次对患者的探访情况,做好详细的探访记录。在第1次探访中,心灵关怀员应向患者做自我介绍,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并从中获取患者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合理利用倾听技巧,如发现患者存在灰心情绪,不应急于对患者进行安慰,否则会使患者产生被否定的想法,进而拒绝再与心灵关怀员沟通。在探访过程中应注意提问技巧,以有效促进感情的融洽,增进医患间的交流[4-5]。在第2次探访中,心灵关怀员要注意培养患者树立健康心态,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如果患者存在紧张、恐惧或抑郁的情绪,心灵关怀员应注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相关性的讲解,并根据患者情况为其提供心理方面的辅导,培养其积极态度。在第3、4次探访中,可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对烦恼根源进行探讨,并引导患者进行尝试性的宽恕,尝试原谅自己和他人,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探访过程中注意对患者需要及问题进行聆听,给予适当的鼓励话语。第5、6次探访中,心灵关怀员应对患者进行情绪产生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和健康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帮助患者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患者开展冥想练习、音乐欣赏和气功练习等活动,以调节身心,使患者压力得到缓解。在第7次探访中,帮助患者对自己进行分析,让患者学会善待自己。第8次探访中,对患者信心进行进一步巩固,帮助其重建希望,并制定出下一步的康复计划,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
以百分制评价患者护理后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状态越好。同时,以百分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满意:分值≥85分,一般满意:60~84分,不满意:分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满意度为95.35%,与对照组满意度86.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对肿瘤患者的临床关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患者实行关怀护理措施,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心理得到较大的安慰,因此这种护理模式的临床推广价值较高[6-7]。
医护人员应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并对其情绪进行稳定,解除患者的焦虑。如果患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对医学知识较为了解,医护人员可使用医学术语与其进行交流;如果患者的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则医护人员应使用较为直白的语言与其交谈。交谈过程中语气应和蔼,并可适当使用微笑和点头等肢体语言,放松患者的心理情绪[8-9]。
癌症患者随病情变化有5个心理变化阶段,护理人员需根据不同阶段对癌症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1)否认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与其进行坦诚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向患者撒谎,也不能将患者的自我防卫揭穿,而是要使癌症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全面并且真实地了解。(2)愤怒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体谅患者的心情,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帮助患者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同时予以患者理解和关爱。(3)妥协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把握时机予以患者积极主动的关爱,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此减轻病痛并控制病情。(4)抑郁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使其增强医治的信心和战胜病魔的勇气,给予患者安抚以及帮助,同时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以及关爱。(5)接受阶段:对处于该阶段的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倾诉予以耐心的倾听,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给予患者关爱,从护理的每个小细节予以患者理解、关爱和包容,以此减轻病痛给患者带来的压力[10-12]。
本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淑兰.老年癌症患者临终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72.
[2]汤新辉,刘翔宇,谌永毅,等.心灵关怀照护对老年肿瘤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23):21.
[3]万育红.老年肿瘤患者临终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32.
[4]马佳玲,王忠太,王波.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07-109.
[5]佟金谕,王建秀,郭婷.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我院压疮管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8-80.
[6]陈舒敏.护理组长主管负责制在普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1-83.
[7]苗洁,郭丽梅.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79-81.
[8]冯树梅.社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84-85.
[9]徐卫英,黄诚.乳腺癌术后运动计划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67-69.
[10]赵香兰,黄笑燕,虞春华.我国癌症患者心理护理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140-143.